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
如今的刘伯鸣,正带领整个创新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全力迈进,在百吨级的“大零件”上做足“绣花功夫”,一心一意为了“大器早成”、为了助力我国的锻造事业攻坚克难、也为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贡献着工人的力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精选篇1)
几年前,由于核电锻件制造的技术制约,国内已开工的核电项目严重拖期,刘伯鸣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技术难题,争取锻件国产化。
可是,要打破技术壁垒,困难重重。
没有经验可循,刘伯鸣带领党员突击队摸索着往前干。
就这样拼搏半年,刘伯鸣和工友们拿出了自主研发的设计,彻底打破国外壁垒,不再依赖进口。
从业31年,刘伯鸣创造了40多种锻造方法,开发31项锻造技术,攻克90多项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行业空白,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企业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精选篇2)
核电站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此前,我国的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一直依赖进口,每支进口价高达8000万元。为了掌握核电站建造的主动权,我国下决心实现核电站常规岛低压转子的国产化。
“国内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技术参考。”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刘伯鸣有点蒙。“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得靠我们自己干出来。”他心里暗下决心。
核电站常规岛低压转子压实度要求极高,长达14米、直径近3米的超大锻件中不允许有米粒大小的缺陷,更不允许存在任何孔洞和裂纹。那段时间,他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把它干好,就得下硬功夫。”刘伯鸣和科研团队吃住在车间的水压机旁边。困了,棉袄往地上一铺,倒头就睡;醒了,就和大家一起研究锻造工艺。
整整40多天,715吨整锻低压转子锻造成功,最终实现世界最大715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自主化制造,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填补了我国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刘伯鸣深深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技能人才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技术工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他带领攻关团队先后攻克百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国内行业空白40余项,攻克20余项超大、超难核电高端产品锻造技术难关,多项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他本人也荣获了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龙江楷模等多项殊荣。
今年,刘伯鸣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党的__大代表。“一定不负使命,认真履职。”谈及即将赴北京参会的心情,他表示既充满期待,又深感责任重大。“在国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作为‘装备人’要矢志不渝,在新产品上不断创新突破,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创造更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精选篇3)
九月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秋高气爽,凉风阵阵。穿过中国一重集团一排排极具历史年代感的红色厂房,进到万吨水压机锻造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眼前,一个被烧得通体火红的巨大钢锭被吊钳夹着缓缓运到水压机的辅具上,随着咣咣咣的锻压声响起,火花飞溅。
不远处,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身着厚重的白色防护服,头戴黄色安全帽,手持对讲机正指挥各工种协同作业。
“我的工作,通俗来讲,就是用15000吨的‘大锤’把1250摄氏度高温的钢锭捶打成各种形状、尺寸不一的产品。”回到休息室,刘伯鸣脱下衣帽,衣裤已被浸湿。
刘伯鸣所在的水压机锻造厂是中国一重集团大型锻件的主要制造厂,承担着我国核电装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大、特、新锻件产品的锻造任务。
作为大国重器的锻造者,工作32年,刘伯鸣参与和见证了我国超大锻件国产化、产业化的全部历程。
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精选篇4)
1990年,19岁的刘伯鸣从一重技师学院锻造专业毕业,进入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至今已有三十三年。
在这里,刘伯鸣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师父范友国。刚进厂那几年,受大环境影响,很多人选择了另谋出路。上有老下有小,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刘伯鸣陷入了迷茫,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这份工作。范友国告诉刘伯鸣:“拿什么开玩笑都不能拿工作开玩笑!只有从心里爱上这份职业,你才能真正接纳它。”
刘伯鸣听师父给他们讲黄河小浪底和葛洲坝工程的水利设施,讲发电用的电站转子和汽轮转子,说这些都是用在我国最核心重大设备上的重要工具。刘伯鸣发现,原来自己的工作能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我虽然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平凡的。”
刘伯鸣每天八小时都要面对着1250摄氏度的高温活件,一到冬天,面前热浪滚滚,背后凉风习习。他经常跟徒弟们打趣说:“我们就是夹心饼干,前热后凉!”
2012年,刘伯鸣和团队接到了世界最大715吨整锻低压转子锻造工作。刘伯鸣和团队成员连续46天吃住都在单位,共提出了十二三种创新思路,一旦一种思路不行就立刻更换下一种思路。
整个过程中,活件需要在加热炉里烧100多个小时,每小时耗费2000元,100个小时就是200000元。一旦失败,这些资金就全部打了“水漂”,刘伯鸣心急如焚。
项目面临的难点很多,刘伯鸣想办法一一克服:活件重量715吨,但设备最大吊起重量是550吨,他就协调两台车配合吊运;活件需要翻转90度和180度压实,但由于体积过大难以操作,他就提出做一个微型槽,这样不管怎么倾斜都不会倒;直径三米多的活件难以使用最大测量直径两米三的卡钳测量,他和团队利用立柱和量杆实现了精准测量……终于,715吨整锻低压转子锻造成功,使该产品进口价格由原8000万元/支降至2000万元/支。
今年是刘伯鸣第二次参加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他将聚焦职业教育问题。
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典型事迹(精选篇5)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刘伯鸣说,培养接续奋斗的大国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现在,“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业务研讨,“传帮带”蔚然成风。
“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琢磨,就没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东西!”接受完采访,刘伯鸣又重新迈进重锤起落、铁臂穿梭的厂房。那里记录着他的创新与坚守,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火热年华。
刘伯鸣,是共产党员,是打铁的人,更是“铁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