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

| 思恩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很是熟悉吧,既然这样,那么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1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2

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3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上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工作,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4

1957年5月,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发表文章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仅在北京大学学习过的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只是,当时一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的于敏,要转向氢弹预先研究,并非他的兴趣所在。

“父亲一生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喜欢安安静静地搞基础理论研究,最喜欢从事的工作是大学刚毕业时的量子场论研究,后来根据国家需要改行做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也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而氢弹研究是应用研究,接受这个邀请,就意味着又一次改行,要放弃在原子核理论上取得的一切成就,隐姓埋名地投身于核武器事业。”于敏之子于辛说。

但对于这个影响一生的抉择,于敏当即就答应了。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5

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1号”,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造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由于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连美国军界都说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国产土专家一号”从此被雪藏,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这个隐藏了30年的身份才被解密,一声巨响惊愕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一个绝密了30年的名字,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向于敏先生致敬!向中国科学家致敬!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6

1961年,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为主的一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开始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我国没有任何经验。作为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和共和国一起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对氢弹的探索。

1965年9月,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开始了 “百日会战”。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带领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他们反复研究,抽丝剥茧,终于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高原,茫茫戈壁飞沙走石,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短短百米路他要停好几次,吐好几次,但他坚持不解决问题绝不离开研制基地。

于敏的简介及个人事迹篇7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召唤,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能把微薄力量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得到一个准确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因为产生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领导为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放心的笑容,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

于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