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1】
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3】
研究氢弹是不能告诉家人的,当家人、亲戚、邻居问他在干什么工作时,于敏只能沉默或顾左右而言它。由于长期见不到他的人,邻居、亲友甚至怀疑他犯了什么事或者“作风”有问题,被关押了起来,人们疏远了与他家的关系。家中的大小家务事和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只能由妻子孙玉芹一人来做,生孩子了、父母生病了,都指望不上他。有一次大女儿请求父亲叠一个纸飞机,于敏想为孩子们做一个能够真的飞起来的小飞机,但是由于工作太忙,直到女儿长大了都没有做完飞机。妻子和孩子对他是从充满希望到失望,最后到漠然的,这个家有丈夫和没丈夫一个样,有爸爸和没爸爸一个样。
在同事眼中,他为了氢弹简直就是“魔怔”了,正如电视剧《功勋》中所说的那样,当领导问他为什么这样坚定搞氢弹时,吃馄饨的于敏用馄饨来打比方说道:“你来一碗,我也来一碗;你有,我也得有;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都一样!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咱们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欺负咱们,不平等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说的多好啊,“自己造的就是底气”!自己不能制造,就只有任人摆布,被卡脖子。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4】
73岁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题为《抒怀》的诗总结自己,其中两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写照。
_年1月16号,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随着他的离世,“两弹一星”获得者目前仅3人健在。
在儿子于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亲,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国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际,得知父亲获得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于辛最想替父亲表达的一句说,这不是父亲一人的荣誉。
“我们为他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而感到骄傲,也为他获得这一荣誉而自豪。但是我父亲一定会认为这个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参加这一事业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因为他始终认为是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5】
1944年,于敏先是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后又转学物理系,成绩优异,就连张宗遂都为于敏物理方面超常的天赋和才能所惊叹。
1950年,钱三强等人发现了中国科技的弊端,开始着手建立核科学研究基地,一年后,于敏进入该基地开始研究核理论,也开启了他与核武器一辈子的大门。
于敏在研究基地中,得到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而且日本原子核武器专家也赞叹于敏时百年难得一遇的物理人才。
后来为了研究更大威力的氢弹,于敏更是放弃了研究十余年的核理论,转而投身氢弹的研究,但是我国当时并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数据和文献,这无疑使研究工作难上加难。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6】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英明决策。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因为产生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领导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
关于于敏的人物事迹材料【篇7】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在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前仅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于敏院士退出一线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为何仍能在今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殊荣?这主要归功于他在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的领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