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

| 思恩

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既然这样,那么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1)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每天过着“7—11”的生活,即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持续地工作。他的学生曾经心里较劲“想趁着自己年轻,和薛老师比一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一个离开”,但多年来几乎没人能赢。这是一种近乎苦行的“修炼”,薛其坤从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今年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花费整整4年时间。“就我了解,全世界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是刻苦的。”他平静地说。

清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对他的评价是“其坤成长在贫困的沂蒙山区,少时的艰苦生活练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的坚韧性格。他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总是乐观面对,我把这总结为他的情商特别高”。面对好友的评价,薛其坤笑言:“我自然也有许多不如意的时候,但真觉得没什么过不去。也许与情商有关系吧。”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2)

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发表文章400余篇,被引用超过2100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150余次。

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和菲列兹﹒伦敦纪念奖(2020)等奖励与荣誉。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3)

“皮实啊!”薛其坤用带有浓重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这样形容自己。

他说,沂蒙山里出来的孩子,不怕挫折。

这个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山村少年,上小学时,便在心中种下当科学家的种子。从课本上,他知道了牛顿、爱因斯坦,并认识到成为一名科学家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福祉,他渴望走出山区,学到更多的本领。

梦想的起步很顺利,高考物理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成功录取。但考研究生的挫折及随后读博的打击让他“始料未及”。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4)

薛其坤第一次接触到“研究生”这个词是看到了大学宣传栏里的研究生招生宣传资料。那时大二的他觉得这个词无比神圣,觉得当上了研究生就离当上科学家更近一步了,他像当年立志考上大学一样立下了考上研究生的目标。

但这次他没有那么幸运了,仿佛被命运之神遗忘了一般。一战考研,薛其坤的高等数学只得了39分,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教物理系后,他重整旗鼓,二战的大学物理只考了39分。

周围的人都劝他好好教书,或许他根本就不是块研究科学的料,薛其坤在这两次落榜的打击下,也曾一度怀疑自己,但他很快调整状态,继续投入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三战考研,薛其坤最终大获全胜,成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研究生。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5)

1992年,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樱井利夫来中国访问,要从中科院挑选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薛其坤获得了去日本东北大学留学的机会。

这是薛其坤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这个转折点却充满汗水和磨难。

樱井利夫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学生每天早七点之前必须到实验室签到,晚十一点以后才能离开,中午无午休,仅有吃饭时间。

在被“7-11”魔鬼式作息制度折磨的同时,薛其坤还要忍受不懂日语的精神折磨。由于听不懂导师指令,他经常受到导师严厉指责。导致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时,他不敢碰仪器,只在一边怔怔地看。

不少去日本学习的同学受不了这样的煎熬,“逃”了回去。薛其坤却从刚上学的儿子电话里背给他听的课文里找到了力量:“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他选择留下来,为中国人争口气。他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渐渐地,导师的话能听懂了,实验仪器也会操作了,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他最终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1996年,薛其坤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1999年,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6)

1962年薛其坤出生在山东临沂蒙阴县一个山村,幸运的是父母很开明,全力支持他读书,这在当时的确很难得,因为那时候的山村,温饱都成问题,供孩子上学一定得勒紧了裤腰带。薛其坤很争气,1980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光学系。

1984年,他开始考研,那时候大学毕业生都不多,薛其坤却憋足了劲儿考研,也是很有抱负的,不过光有抱负却没让他考研之路很平坦,竟然考了3次,第一次数学打了39分,第二次物理打了39分,直到1987年,才在中科院物理所上岸。

三年多的考研路,这样的毅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当下的考研大军基本两年没上岸就退却了,像薛其坤这种对梦想的执着精神真值得当代学生学习。

以为考上研就一了百了了?不是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物理所还没发挥出他的能量,直到有了一个去日本联培的机会,才打开了他的科研大门。

物理学家薛其坤个人事迹(精选篇7)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儿时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没时间管孩子读不读书。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薛其坤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可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他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跟着导师继续读博士,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别人读博士用5年时间,他却花了整整7年。1992年6月,薛其坤迎来转机,导师陆华把他送到日本学习,希望能通过联合培养弥补国内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的考验接踵而至。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风雨无阻,并且每天要准时到达实验室。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1995年,薛其坤取得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1996年,薛其坤被邀请在物理学规模最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做报告,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薛其坤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2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