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

| 思恩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1

薛其坤,男,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11月被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至2013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他目前是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编。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2

巴克利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2023年度的巴克利奖,成为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菲列兹·伦敦奖、未来科学大奖;35岁当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然而,与光辉履历相比,薛其坤的人生和科研之路并不顺遂。

“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人才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丝毫的跃进。 要挑战国际上的权威,做科研需要持批判的态度,坚定自己的方向。”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3

薛其坤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一路念书学习没有中断,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支持其学业的父母,虽然他们没有多么严格地要求薛其坤的学业成绩,但也是为薛其坤的成功提供了最初的契机。

1963年,薛其坤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小村庄里,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父母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地道农民,起早贪黑地劳作以维持家里的生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薛其坤从小就帮父母放牛分担压力,因此他也戏称自己是“放牛娃”。

后来,薛其坤在蒙阴县第一中学就读时恰逢高考恢复,他的老师鼓励全班同学说:“高考恢复了,你们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去接受高等教育。”此时的薛其坤对于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概念,但也十分向往,于是立下了走出深山,考上大学的目标。

薛其坤投身物理研究的原因也比较有趣,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因为物理成绩不错,他就照着老师推荐的几个物理相关的志愿填上了,后来,稀里糊涂地就被山东大学光学系录取了,稀里糊涂地就去上了大学。

到此为止,他对于光学毫无了解,一片空白。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就迎了上去。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4

薛其坤(1963-) 山东蒙阴人,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专家,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每天过着“7—11”的生活,即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持续地工作。他的学生曾经心里较劲,“想趁着自己年轻,和薛老师比一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一个离开”,但多年来几乎没人能赢。这是一种近乎苦行的“修炼”,但薛其坤从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花费了整整4年时间。“据我了解,全世界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是刻苦的。”他平静地说。

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对他的评价是:“其坤成长在贫困的沂蒙山区,少时的艰苦生活练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的坚韧性格。他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总是乐观面对,我把这总结为他的情商特别高。”面对好友的评价,薛其坤笑言:“我自然也有许多不如意的时候,但真觉得没什么过不去。也许与情商有关系吧。”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5

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9岁提出界面高温超导;50岁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56岁时领导实验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

荣誉等身,但薛其坤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2年12月,他出生于蒙阴县一个农民家庭,17岁考入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6

。第三次才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却用了7年。1992年,薛其坤到日本东北大学留学。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搞科研。1999年,他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每天早上7点就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坚持了20年,大家都叫他“7—11”院士。

2008年,薛其坤带领团队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3年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7

薛其坤的人生经历,可谓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注脚。对此,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说,“其坤出生成长在贫困的沂蒙山区,少时的艰苦生活练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的坚韧性格。他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总是乐观面对。”薛其坤自己则开玩笑地说,之所以要来北京读研,是因为家里困难,想在研究生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改善生活。

在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薛其坤被分配在曲阜师范大学当物理教师。尽管以“孔子故里”而著称,曲阜在山东省并不算是经济发达地区,曲阜师大的学生们毕业后大都当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命运,他和自己的学生一样踏上了考研之路。在经历两次失败后,他终于在第三次考研时取得成功,成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考入中科院物理所当研究生后,他的科研道路也并非坦途。1990年硕士毕业时,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薛其坤选择了继续读博。

薛其坤个人主要事迹篇8

说起薛其坤,真是不简单,世界级物理学家,奖项无数,头衔无数,不但是中科院的院士、清华的教授,此前还曾经担任过清华的副校长,2020年落子南科大。

考研三次、读博7年,却能在35岁当上了教授,41岁成了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的世界级难题,发表的论文被杨振宁誉为“诺奖级别的成果”。

2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