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

| 思恩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既然这样,那么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供大家参考!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

1879年诞生的“霍尔效应”有非常多的衍生研究,共同构成了量子霍尔效应家族,而薛其坤所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很可能是该家族最后一名成员,但因为迟迟无法被人们发现,因此被称为物理学研究桂冠上的明珠。

而50岁的薛其坤带领团队克服以往传统方案的不足,最终成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此次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诺奖级别的,而且霍尔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发现者均斩获诺奖,所以薛其坤也被认为是很可能拿下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并且在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奖项的获奖条件十分苛刻,甚至在有些年份出现空缺,也因为较高的水准被称为“中国诺奖”,薛其坤的物理学研究生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顶峰。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2

2012年10月的一个晚上,薛其坤收到了学生的短信:“薛老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他压抑住心脏的狂跳,立马打电话过去再三确认情况。随后,他迅速返回实验室,立即组织团队成员,设计出几套方案,部署下一步实验。严谨的科学精神告诉他们,一次的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样品多次重复实验。

经过两个月的集中测试和不断钻研,薛其坤团队终于测试出了完美的实验数据。薛其坤回忆,得出最终数据的那天,他带了两瓶香槟,和团队成员一起庆祝这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一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并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高温超导机理则是薛其坤团队想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2012年,薛其坤带领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团队发现了单层铁硒与钛酸锶衬底结合而产生出的界面高温超导。这一发现挑战了主流共识。

“当时确实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而且我们团队不是做高温超导的,没有这方面基础,别人对我们的资历也有些质疑,发论文都很难,有时候跟审稿人要‘斗争’好几年。”薛其坤回忆,“好在,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3

在超导研究领域,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发展了低温分子束外延材料生长技术,2004年观测到量子尺寸效应导致的超导温度的量子振荡现象。该成果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薛其坤因此获得201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和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最近几年,薛其坤研究团队首次把分子束外延技术用于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发现了一类全新的低维高温超导体系,使界面超导成为高温超导领域的一个全新研究热点,引领了国际学术研究方向。

近年来,薛其坤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量子调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主持了国家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任务。在拓扑绝缘体、低维超导和纳米科学等三个物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上,他的团队的研究水平已居于世界领先行列。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4

当他决定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进军时,并没有想做出实验验证的雄心壮志,“这一领域2005年才在国际上开始兴起,追求科学前沿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和学生必然选择的方向,在经过一段努力后,我们才开始设立科学目标。”不成功,薛其坤也想到过,他却认为即使没有摘到山顶的樱桃,沿途的花草美景也都是成果,在最终成果出来之前,他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

薛其坤永远不会忘2012年10月12日晚上10点35分的那条短信,当时他刚从实验室回到家中,学生发来,“薛老师,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

接下来几天的实验中,团队成员用“诚惶诚恐”形容当时的心情。25800欧姆,所有人期待着这个标志性的数值。数据不停地跳动着,15800、20000、25800!数据停住了!

世界量子物理学将记住这一刻——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其量子化。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特征性行为顺利得到验证: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量子电阻的数值并形成一个平台,同时纵向电阻急剧降低并趋近于零。

结果揭晓当天,薛其坤带了两瓶香槟,与团队合影,留下这珍贵的回忆。这天,离2008年10月实验开始已整整4年。

2013年3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震惊物理学界的成果——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后来,包括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团队都按照薛其坤的方法证明了实验结果,这才让这一百多年来的“霍尔效应”又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5

薛其坤出生于一个农民世家,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对小薛其坤也没有什么其他期望,只是希望他在略懂几个大字之后就结束学业,回家务农,好出力养活家人,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薛其坤在1980年成功进入了山东大学。

家里世代务农,父母也目不识丁,对小薛其坤的学习不曾过问,薛其坤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天资聪颖,剩下的就全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了。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薛其坤也不例外,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吃过苦,碰过壁,但从未低头放弃,他永远奔波在实验室,吃饭,睡觉,做实验,三点一线的生活,从不叫苦喊累。

他为的就是摆脱自己"放牛娃"的命运,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热爱、抱负有所归,为此,他不断努力,也因为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他不断翻阅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平庸之人皆败于懒惰",这句话的道理显而易见。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被人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所以不惧风雨,。

而普通人中的大多数仍然在生活中扮演着小透明的角色,他们淹没在人海可能也鲜少有人会"慧眼识珠",但真正让他们淹没于人海的是他们自身的不努力,从"小透明"到一粒尘埃的转变,只是意识转换的一瞬间罢了。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6

薛其坤终究是想要回国的,但需要一个契机。1999年,这个契机终于来了——他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正式加入物理所工作。时年9月,他已成为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当薛其坤决定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进军时,并没有想做出实验的雄心壮志,因为这一领域2005年才开始在国际上兴起。但是,追求科学前沿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和学生必然选择的方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他们正式开始设立科学目标。“会不会不成功?”这个问题薛其坤也考虑过,不过他认为即使没有摘到山顶的樱桃,沿途的花草风景也都是收获——在最终成果出来之前,他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

薛其坤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10月12日晚上10点35分的那条短信。当时他刚从实验室回到家,学生发来短信:“薛老师,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

接下来几天做实验的心情,团队成员用了“诚惶诚恐”这个词来形容。25800欧姆,所有人期待着这个标志性数值的出现。数据不停地跳动着,15800、20000、25800!数据停住了!

世界量子物理学将记住这一刻——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1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其量子化。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7

在学生的眼中,薛其坤严慈相济、没有丝毫架子。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他极其严厉、认真,对学生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要把烧杯洗到自己以为最干净的程度;进组五六年之后,操作大型的物理实验仪器要像骑自己的自行车一样,闭着眼都能骑;学生写报告时,不能有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

薛其坤认为,物理实验的成功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科研机会来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去争取它;二是在掌握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数据,寻找规律,训练科学眼光。”

严师的另一面是慈师。当实验过程非常艰难或者缓慢时,薛其坤会多多鼓励学生,告诉学生“你很厉害”。

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去国外开会,薛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发零花钱。他手里存不住东西,经常有哪个学生夸他的东西好,他当场就送给人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团队成员王亚愚说。

他鼓励学生努力去发现实验的乐趣,“比如你学自行车,刚开始学,没有成就感。等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速度快了,就觉得很愉快”。在薛其坤看来,做实验不是简单重复,它每一步都是变化的,都有意外,都有新的东西出现。

“做有挑战性的实验,压力大是一种常态。作为导师和长辈,首先就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除了严格要求基本功,薛其坤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每次得奖,他都“往后缩”,把年轻人推上去,也注重平衡每个人的机会。他让这些科学界的新生力量明白,做科研不能“单打独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有紧密协作,才能发挥“1+1>2”的奇效。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8

薛其坤是学术圈里公认的高情商科学家。他总是善于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也知人善任,让每一个人人尽其用。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科研团队中,马旭村、陈曦、王亚愚、何珂等年轻科学家都非常优秀,而且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了创造力。

“科学家不仅需要有智商,也需要有情商。现在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实验,都需要团队作战。此外,情商高也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教授,薛其坤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严格要求他们的基本功,也十分重视情商的培养。

“要从本质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你要学习和人打交道,你要在仪器上和很多人一起合作,要学会怎么做科学研究。”薛其坤经常如此教育学生,“未来,当你从执行者变成指挥者的时候,你会发现学会做这类高水平科研是更重要的,比发论文重要。”

常翠祖的经历印证了这一判断。他是薛其坤的一名博士,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成功后,他博士毕业,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当博士后,帮助MIT的研究组重复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结果,成为一名“准指挥者”。MIT的教授对常翠祖的工作非常满意,在薛其坤赴美开会时,特地请他吃饭,感谢他培养出了一流人才。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9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震惊物理学界的成果——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多年来的实验会让学生们的急躁,他们面临毕业,绝大部分团队的学生未来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没有一个学生想掉进“大坑”。但薛其坤的鼓舞让他们都坚定了信念,团队的其他老师也与学生在同一战线。薛其坤说,“做这种有挑战性的实验,压力大是一种常态,没有任何结果的话,实际上心情非常不好。作为导师和长辈,首先就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

薛其坤自豪的说,“我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应该是蛮好的,他们愿意听你的鼓励,我也会举自己和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

薛其坤的科研成果累累,各种奖项也随之而来。2004年,薛其坤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宣布薛其坤团队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了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的唯一的一等奖。

薛其坤还获得了首届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被认为是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我是’腰缠万贯’的科学家”,薛其坤风趣的说。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0

虽然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但丝毫没有阻挡薛其坤对科学的热爱。

大学毕业后,薛其坤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这个结果并不让他满意,他希望通过考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梦寐以求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但高等数学的失利却让他望而却步。

他的内心十分挫败,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反倒是不断努力,憋着一口气,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考研。薛其坤壮志踌躇地备战中科院物理所,但这次更惨,物理只考了39分,这个结果也是令薛其坤始料不及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薛其坤连续两次落榜,但他还是三战,鼓足了第三次勇气向中科院物理所发出挑战,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偿所愿。

本以为在3次挫折之后他的道路总该"一帆风顺",但事实确实背道而驰的。

他花了7年时间走完了别人5年的读博道路,这七年,也给了他科研生涯很大的磨砺,甚至在硕士毕业后的一两年时间里,薛其坤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科研生涯。

当时身边有很多人下海,每天看起来都特别充实美好,薛其坤每日泡在这实验室里,与那些"海上浪人"相比,薛其坤的生活索然无味,便不禁心生羡慕,一时间心里没有了"支撑杆"。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1

在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地长达4年的时间里,薛其坤常常和团队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里,每周雷打不动地召开组会汇报实验进展情况,还经常组织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和谐的团队环境让协同创新成为可能。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戴希非常感慨:“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有三四十人,整个团队就像一条串联电路,我们这些‘电阻’,虽然个头有大有小,但每个人身上通过的电流都是一样的。拿走任何一个‘电阻’,电路都不会通。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合作模式和流程,很难想象我们会做成这件事。”

薛其坤则如此看待科研团队建设:“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这就像一个机器,只有每一个零部件都能发挥最大作用,才会运转良好。”

他时刻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人才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丝毫的跃进。”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2

在绝大多数报道中,3次考研、7年博士之路似乎总会让人们觉得他非常励志,也更加接地气。事实上,薛其坤有非常好的物理天赋。“在工作方面,我想提到薛教授最多得是勤奋,但实际上我认为他的物理直觉非常好,在学术方向上判断很准,而且这样的物理直觉不仅仅是因为长期研究获得的,有物理天分在里面”,薛其坤清华大学团队的王亚愚教授说。王亚禹与薛其坤合作多年,最让他佩服的是薛其坤喜欢去拓展新的领域,而这里面会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行家,但薛其坤愿意尝试,还能给新的领域带来新的想法,有他个人特色的想法。

王亚愚说,薛教授其实个人很喜欢高温超导方面的研究,这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原来他对超导应该算是外行,2008年后就对这项研究非常感兴趣,但因为他此前不在这方向工作,反而带来了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比如用分子束外延的的方法来制备高温超导的样品,再去研究它。”这正是他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理由之一。

薛其坤承认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很多,但依然要做理性判断,“每年、每个月甚至每天你都有可能想到或者了解到有意思的课题,但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有自己的学术专长,特别是对优秀的科学家应该有实事求是,更加深刻的学术判断”。薛其坤不承认自己的天才,他常说自己的话是“不算绝顶聪明,但吃苦耐劳、非常勤奋”。大方向找对了,再加上“7-11”式的努力,才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3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导师陆华的日本同学一眼就相中了薛其坤,并且马上安排他去日本留学,他的人生这才打开了新的篇章。

从此以后,薛其坤完全就成了"科研狂人",每天就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更是有传闻说"有时困得坐在马桶上就能睡着"。

异国他乡的孤独感以及每天超负荷的搞科研常常让薛其坤感到身心俱疲,但一想到远在中国可爱的儿子和善解人意的妻子,薛其坤便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不易的求学经历,重燃了薛其坤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科研事业的无限责任,当然,超刻苦的学术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回国之后,薛其坤更是艰苦卓绝,厚积薄发的他,35岁就当上了教授,41岁,就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2006年12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7月,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如此成就,实在令人羡慕,但年轻有为的背后,是他熬过的无数漫漫长夜的累积。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4

薛其坤的科研成果累累,各种奖项和荣誉也随之而来。2017年,他获得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被认为是中国诺贝尔奖。“我是‘腰缠万贯’的科学家”,薛其坤风趣地说。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薛其坤团队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了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

2020年,他又获得了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颁发的2020年度低温物理领域的菲列兹·伦敦奖。这是1957年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的科学家。

而薛其坤并没有留恋种种荣誉,他早已投身于新的工作。自2017年12月起,他就担任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薛其坤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5

2020年11月,薛其坤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这块试验田里,他显现出了更大的格局和境界。

上任第一天,他走进理学院和工学院,调研基础研究的情况。

“越基础,越尖端。”薛其坤认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他以盖房子为例,“做基础研究就相当于打地基,做‘0到1’就是盖第一层楼”。强力支持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自主发展的基础研究,既能占领科学高地,也能开辟新的应用高地,引领未来。

在薛其坤看来,过于关注科学研究的“现实之用”,会影响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对科学研究的伤害。为国家留住做“无用”的基础研究的人才,让做基础研究像“挣钱一样幸福”,是他任校长时首先着手的任务。他感慨:“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可能会花费人的一辈子。必须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调整科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南科大2035之问”,打造南科大“三大发展战略”,打造“专业+通识”“书院+院系”“科教+产教”培养机制。

22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