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

| 思恩

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

刘春龙,男,中共党员,1975年7月出生,系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综合执法大队干部。2009年7月,刘春龙从宁德军分区部队退伍。在蕉城区工作期间,始终爱岗敬业,可以说是一名退役不褪色的优秀退伍军人。2022年6月13日上午,在赤溪镇夏村村坡带塘附近,2名小学生在河边行走时不慎掉入河中,刘春龙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水中,将落水儿童救出,挽救了他们的家庭的幸福。先后被评为“福建好人”“宁德好人”。

兄妹不慎落水 河中呼救

2022年6月13日上午12时许,家住赤溪镇夏村村坡带塘附近的何杰森、何毅欣两兄妹在河边行走时不慎掉入河中。由于连日暴雨,导致蕉城区雁乐溪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掉入河中的两兄妹惊慌失措,在河中不断挣扎、不停呼救,呼救声打破了本来宁静的村庄。可他们小小的身躯,根本抵不过肆虐的河水。短短十几秒,何杰森就被冲入河水中又冲出水面,漂浮在水上。而何毅欣已经被河水冲到堤坝下,形势十分危险,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就在这时,在防汛巡查路上的刘春龙听到何杰森、何毅欣的呼救。顺着声音,刘春龙来到路边,发现两个孩子在水里不断地挣扎。关键时刻,刘春龙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从道路边上飞奔而去,从2米多高的护栏上跳下,首先迅速向被河水冲到堤坝下的何毅欣方向跑去,接近何毅欣了!刘春龙立刻跳下湍急的河水,奋力游向何毅欣。

不惧湍急水流 勇救儿童

面对复杂的水域环境,熟悉水性的刘春龙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努力靠近何毅欣,而后从她身后奋力将她一把拉到自己的怀中,再向岸边游去。游到河边后,刘春龙将何毅欣托举送到岸上,看到她没有生命危险后,立即朝何杰森方向看去。此时的刘春龙已经精疲力尽,转头看到一位村民已拉着何杰森游向岸边,他一刻也不敢休息,马上冲过去将何杰森抱上岸。

刘春龙已体力不支,陆续聚拢而来的村民见状将救上岸的何杰森、何毅欣抱起紧急送到村卫生所进行救治。刘春龙看到两个孩子已经被送往卫生所就默默地离开了。

由于救助及时,何杰森、何毅欣只是受到惊吓,身体并无大碍,孩子们的父亲何邦立说道:“我和爱人平时在村里做点农活,同时我还负责清理村内卫生的工作,两个小孩平常就在村内玩耍。真的很感谢将我孩子从水里救出来的恩人,没有他们,我们今后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

刘春龙既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996年入伍,2009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热爱锻炼的好习惯,游泳正是其中之一。事后他回忆:“当时情况危急,就想着赶紧把孩子们救起来,没有多想什么。幸好孩子没事,我也就放心了。”刘春龙表示再遇到这样的事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

刘春龙在千钧一发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用善举挽救了两条生命,用行动为他人生活带来光芒,让大家感受到了满满正能量。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2)

吴志雄,男,汉族,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福建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自2014年4月担任西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吴志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使曾经戴着“脏乱差”帽子多年的沿海小山村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乡风、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梧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文明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福建最美乡村”“谷文昌干部学院乡村现场教学点”“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吴志雄2017年被福建省住建厅评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带头人”,他的家庭被福建省委文明办评为第二届“福建省文明家庭”,被福建省妇联评为第十一届“福建省五好家庭”。

用“真心”引领乡风,打造文明西梧

吴志雄多措并举培育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构建和美西梧。他制定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抵制铺张浪费;每年组织开展乡风评议,在村里组织推选“道德楷模”“贤媳孝妇”“卫生标兵”等优秀村民,有效形成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的良好乡风。牵头成立诏安县第一家村级“奖学奖教基金促进会”,鼓励学子教师求知求学;建设幸福院,成立老人协会,使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举办元宵节联欢会、开蚝比赛、乒乓球比赛、猜灯谜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娱生活。他主动公开电话号码,对遇到重大事故等问题的村民,第一时间入户关怀给予帮扶慰问,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西梧村110”;用心用情调解村民纠纷,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长期稳控排查矛盾纠纷,减少法庭诉讼案件,该村实现零上访。

用“公心”盘活资产,打造富裕西梧

吴志雄带领村“两委”回收村集体资产滩涂地、虾池等,重新发包搞创收。积极推动对村里滩涂和虾池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化改造,带领村民经营鱼苗和泥蚶苗培育、对虾养殖、牡蛎吊养,经济效益在原来基础上翻了四倍以上。对于没有中标的村民,他鼓励他们发展海上捕捞。这些做法,既致富了一方百姓,也聚拢了民心,使村民安居乐业,为西梧村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西梧村全村总产值达到1.88亿元,人均收入3.95万元,村集体收入408万元。

用“恒心”整治环境,打造美丽西梧

吴志雄通过“改建、改水、改污、改厕”等四改工程提升村民人居环境面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精心规划梧桐小区,亲自参与设计民房64栋,结合闽南建筑风格和本村人文风貌,用红瓦斜坡屋顶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田野风光建筑群,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住宅小区和样板房,并优先照顾村里住房困难户,实施“一户一宅”措施。积极推进旧村改造、裸房改造320栋,在全省率先实行屋顶“平改坡”工程,现已改造85栋,经验做法被省住建厅在全省推广。他推动实施“雨污分离”,建设“西梧村牡蛎加工中心”,将废弃牡蛎壳加工后制作为土壤调理剂,实现变废为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作为西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志雄十年来不遗余力,用真心、公心和恒心使西梧村从“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在文明村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互通交融。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3)

王和平,男,汉族,1976年1月生,重庆七中美术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民进“艺术教育希望行”项目发起者。

参加无偿志愿活动近20年,王和平累计服务达10400小时。其间,他开展的“艺术疗伤”和“艺术扶贫”项目为创新教育模式作出积极探索,被学生们誉为倾力奉献的好老师。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4)

张树堂,男,1966年3月生,广州云鹏城市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管。

张树堂来自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自1991年,张树堂通过春风行动前往广州务工,从事环卫工作,至今已经33年。30余年来,他在广州扎稳了根,成为公司项目主管,帮助1000余名黔南州的老乡在广州找到环卫、物流、电子行业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稳岗就业,成为家乡群众最信任的就业“带头人”。2021年,张树堂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贵州省平塘县外出务工“带头能人”称号。张树堂的事迹被新华网、中国劳动保障报、广州日报、白云区融媒体等媒体报道。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5)

冯贵珍,女,汉族,1949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舒苑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冯贵珍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1993年起,她就开始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多名学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用家中仅有的存款救助多个因病致困的家庭,利用志愿者的身份组织开展扶贫关爱志愿服务活动,还与女儿一同签署了眼角膜捐献意向书。

先后获得“山东好人之星”、胜利油田“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6)

袁鸿飞,男,汉族,1990年9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宝坻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宝坻区宝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宝坻区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理事长、天津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管理服务中心理事长。现拥有各类志愿服务队31支,骨干志愿者4900余名,组织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500余场次,累计带动28万余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曾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文明单位”。

3.4万张车票 帮助农民工温暖返乡

2014年12月,手机购票软件还不发达,尽管电脑网络订票已经普及,但很多农民工都不会用,常面临买票难题。袁鸿飞发动身边7名“90”后,组织发起“爱满回家路,网上订票我帮您”公益活动,义务帮助农民工通过网络代购春运返乡火车票,让农民工不再为购买车票犯愁。有人担心交了钱,对方会“跑路”。面对这种顾虑,袁鸿飞决定自己凑钱先行全额垫付,等农民工亲手拿到票再付钱。3个月后,6900张火车票全部就位。“今年过年终于可以和家人团圆了,有你们真好!”当时已有8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王志文手里捏着车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农民工知道这项无偿服务,帮助更多人订到返乡车票,袁鸿飞和青年志愿者自费印制3万份宣传单和海报,深入企业、工地、居住区发放,越来越多热心人士参与其中,义务订票队志愿者的人数也从当初的7人增加到了230余人。

这些年来,“一家亲”的志愿者累计为农民工订票3.4万余张,累计滚动垫付票款480余万元,涉及全国19个省市的300多个城市,至少帮助了2万个家庭春节实现团圆。未出现一起“取到票不还钱”现象,爱心与诚信交汇出的这股暖流,温暖着很多人的心田。

致力公益事业 开创民间志愿服务先河

2015年底,在义务订票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袁鸿飞组建民办非企业“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将最初的一张火车票延伸到帮孤助残、扶贫济困、爱心献血、文明出行、科普宣传、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志愿者队伍从成立时的7个人发展到目前拥有31支志愿服务队,骨干志愿者超过4900人的庞大队伍。

一家亲青年志愿服务社成立以来,组建了天津市首家“公益闲物送人收发中心”,为山区送去了30余万件爱心物资;暖冬行动为37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去棉服新鞋;筹集80余万元帮助患病儿童和400余名残疾儿童完成“微心愿”;筹集10万余元筹建了全市第一家公益性亲子图书屋,将志愿服务延伸到了社区;每周六日以及节假日,组织志愿者到医院提供导诊、咨询服务……一桩桩、一件件,温暖着天津这座城,累计有25万余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服务时长累计超过40万余小时。

2021年底,袁鸿飞又发起成立了宝坻区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宝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实现了“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也实现了宝坻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零”的突破,填补了宝坻区专业社会服务的空白。

集聚社会力量 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省永登县、武山县地处甘肃中部,曾经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自天津市宝坻区与这两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后,袁鸿飞带领志愿者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多次前往永登县、武山县开展“为爱筑梦,山区孤儿圆梦”“疫情防控援助”“救助患病贫困学子”“援建乡村小学爱心图书屋”等多项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

袁鸿飞带领志愿者们先后筹集20万元与山区的122名贫困孤儿开启了“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亲”之路,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大山里的贫困孤儿享受关爱、不再孤单;筹集近30万元与山区的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象,围绕志愿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公益活动,帮助山区群众脱贫;为永登县、武山县54所乡村小学筹集价值223万元的中小学课外图书,援建爱心阅览室114个,让受援地区的孩子们有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受阅读快乐的好场所。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袁鸿飞说,他会继续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让爱和奉献持续传递。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7)

李安昌,男,1939年3月生,中共党员;曹璎珞,女,193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夫妻二人均为中国矿业大学退休教授。2019年底,李安昌、曹璎珞夫妇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共105万元捐赠给中国矿业大学设立奖学金,目前已资助奖励学生142人。他们退休后还致力于文化科普,制作涉及数学、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千余个课件及短视频,网上阅读量或点击量累计近10万人次。李安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安昌、曹璎珞荣登“江苏好人榜”。

铭记党恩,坚守初心

回忆起入党经历,李安昌慷慨激昂,“我就是认为共产党是穷人翻身解放的恩人,是自己成长的恩人,所以我愿意一辈子跟着党走!”上世纪60年代初,李安昌和曹璎珞相识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相知、相爱、结婚,1966年随着曹璎珞调入北京矿业学院,夫妻二人始终秉持着“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想法,跟随学校辗转多地任教直到退休,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安昌夫妻二人自愿缴纳了特殊党费支援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并获得中央组织部表彰证书。2021年李安昌应邀参加学生党支部“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在和青年大学生交流时说:“我们愿意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群众中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希望你们、牢记使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躬耕教坛,立德树人

作为从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老教师,李安昌夫妇用60多年的实际行动致力推动学校的基础课教学和数学学科发展。在他们夫妻看来,他们作为老师就是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教给学生,哪一点学生没有学到,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1970年,学校搬迁到重庆华蓥山办学,面对教师资源紧张的现状,李安昌向学校建议组建“师资班”,培养相关专业师资、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该班先后培养出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等高层次拔尖人才,至今仍是中国矿业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后,李安昌夫妇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本《数学手册》的修改再版工作。2003年退休后,李安昌夫妇仍坚持传播数学知识,在电脑上制作“趣味数学”(100集)、“语文知识拾零”(50集)以及奇闻趣事、中华文化(绘画、风俗、工艺等)、国内外风景及展览等上千部PPT文件,传播文化、传递正能量。

躬行节俭,捐资助学

时至今日,李安昌、曹璎珞夫妇仍住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建的教职工住宅中,物质生活上始终清心寡欲,节俭朴素。他们的不少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衣领已经磨烂,却缝缝补补依旧穿着;饮食上也从不追求大鱼大肉,粗茶淡饭以果腹。就是这样勤俭节约的夫妇二人,却将积攒多年的工资及退休金共计105万无偿捐赠学校,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李安昌坦言“我们是贫苦家庭出身,受党的教育成为大学的老师,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助力困难孩子们成长成才……”。从青年时期两人的一拍即合,再到耄耋之年,两位老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先生”,如何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塑造学生、成就学生。

李安昌教授夫妇捐资助学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江苏教育电视台、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捐资助学事迹视频《铭记党恩守初心,耄耋捐资育英才》,获评教育部关工委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2023年第四季度,李安昌夫妇荣登“江苏好人榜”。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8)

汪建荣,男,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黄山市歙县上丰乡姬川村人,安徽省物流协会副会长、黄山市物流协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黄山市徽州区人大代表。汪建荣出身苦寒,靠着勤劳朴实成功创业,用守信重义树立行业典范。倾情回报社会,连续12年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累计捐资70余万元。当选2023年第四季度“黄山好人”,企业先后获评国家“AAA”级物流企业、安徽省民营物流企业30强、徽州区现代服务业“十佳”等荣誉。

梅花香自苦寒来

汪建荣的家乡黄山市歙县上丰乡姬川村,是一个位置偏远的美丽乡村。每年冬季,漫山的绿萼梅竞相盛放,村庄如诗如画。但是,美丽的家乡曾因偏居一隅,交通不便,缺乏资源,机遇难求非常贫穷。1989年,19岁只有初中学历,在家务农几年的汪建荣觉得难有出头机会,便用扁担挑着行李走出大山,闯荡事业。一路摸爬滚打,因学历低、知识浅,走了很多弯路。最初几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好在农村人勤劳朴实的品格,让他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源和人脉。

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身苦寒,多次因学识吃亏的汪建荣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学习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在他办公室,摆放着《谈治国理政》系列丛书、《樊登讲论语》《利他心》《企业迷思》等众多书籍,一本已经掉皮的笔记本,写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007年,汪建荣开始转战物流行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诚实守信经营,生意很快有了起色。2012年12月,他成功创办黄山祥驰物流有限公司。2020年5月,成立安徽中园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兼任安徽省物流协会副会长,黄山市物流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徽州区物流协会会长和徽州区人大代表。

“我曾在书中与曾国藩、胡雪岩对话,读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让我活得更通透”。汪建荣感慨:学习让自己增长了才干和见识,也懂得了在失败中查找不足,积累成功经验。正因如此,汪建荣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看书。他还鼓励员工提升学识,在他带动下,公司多名员工一边干好手头工作,一边报考专业技术和成人大学等。

守信重义树典范

在黄山市物流行业,汪建荣颇有名气。不是他生意做得多大,而是他守信重义,有口皆碑。2013年,汪建荣的物流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运送徽州区一家企业生产材料的大单。不曾想,货车在高速公路侧翻,损失10余万元。当时公司账上只有5万多元,本就十分困难。出于诚信,他东拼西凑借钱赔偿。正因他的诚信之举,这家公司一直与他保持紧密合作。2016年,在运送一家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时,货车在行驶途中自燃,一车货物被大火吞噬,损失20余万元。当时汪建荣的企业也不宽松,账上12万余元赔完了不够,他就主动找到企业说明情况,希望尾款以运费抵扣。当时汪建荣守信重诺在业界已有口碑,见他如此真诚,对方爽快答应了补偿方案。

困难与机遇往往并存。像这样的困境还有很多,凭借守信重义,汪建荣一次次变危机为机遇,客户信赖度和粘黏性越来越高,生意越做越大。他对员工更是实在。公司薪酬福利和社保,他承诺并做到了不比本地同行业低;员工直系亲属生病住院,他必定前往看望,送上慰问金;近年来,他改进管理模式,尽可能将一些业务承包给员工,让员工变股东,彻底改变“打工人”的命运。因为他的仗义和真诚,公司团队越来越大,非常团结。2023年,黄山市祁门县开投集团看中其品行和能力,与他合资创办阊顺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由他全权负责经营。徽州区国企也抛出“橄榄枝”,目前双方初步确立合作方案。两家国企都希望借助他深耕物流行业的经验和良好信誉,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圆梦乡村振兴。

拳拳爱心显真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汪建荣的座右铭。连续12年来,他每年带领公司团队回老家上丰乡姬川村,给全村122户村民发年货,赠送棉被、衣服、粮油等物资,累计价值超35万元,被乡亲们传为美谈。

他助养孤儿,10余年持续捐资助学,先后资助20余名困难学生。2004年,他帮扶的一名留守儿童因吃错药被紧急送往杭州的医院抢救,得知情况后,他连夜开车赶往杭州看望,不仅掏钱,还对孩子家人说:“一定要尽力救治,钱不够找我”。如今,这名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我终于走向大学生活,特别感谢您,在黑暗的时候为我点燃了一盏灯”“十年,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青年,这一路,谢谢您的陪伴与鼓励”……一封封感谢信,记录着他用心用情的付出。

从小生活在穷困农村,他深知农民不易。能力大了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助农。2017年夏天连续暴雨天气,导致徽州区灵山西瓜滞销,有的西瓜熟了烂在地里,他第一时间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认购贫困户1000斤西瓜,解了瓜农燃眉之急,让瓜农尤其是贫困户喜上眉梢,收入未减。作为一名党员,他,热衷公益,十余次赞助乡镇和社区文体活动。不管多忙,他每年坚持带领员工慰问福利院老人,送上物资,陪老人们过新年和重阳节。得知徽州区琶村、杨村、潜口村等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立即带上大米、粮油上门看望。新冠疫情期间,他带动黄山物流行业捐款购买防疫物资,带领员工投身疫情防控,到岩寺高速路口当志愿者……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新时代徽商”之名,汪建荣当之无愧!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9)

郑华荣,男,1958年12月出生,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大田县供电公司退休员工。郑华荣面对突发险情、 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2次跳水,勇救3个落水的兄弟姐妹,挽救了一个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

2次跳水,勇救3个落水者

郑华荣家住三明市大田县县城,2022年6月底回到桃源镇蓝玉村照顾86岁老母亲。7月8日傍晚6点多,郑华荣骑自行车去桃源镇上买东西。在河边的村道途中与一辆小轿车交会,由于村道狭小,郑华荣下自行车避让,站在路坎上让小轿车先通过。就在这时,郑华荣余光看到村河里漂浮着一个黑色的东西。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浮在河面上,顺水漂流。郑华荣没有多想,直接跳入河中,把孩子抱到岸边。小孩子的眼眶、嘴唇已经发黑,失去了意识。他运用上班时学到的心肺复苏法展开紧急抢救。随后,孩子肚子里的水吐了出来,慢慢有了意识。“救命呀,救命!”,看着救上来的小孩子慢慢苏醒,郑华荣还来不及庆幸和休息,又听到后方二十米远的河边传来小孩的呼救声。他三步并两步急冲上去,循声找去,只见河潭里还有2个孩子溺水,一个在水里扑腾着,一个只有双手露在水面上。郑华荣毫不犹豫再次跳入河中,先后救起了这2个孩子。经过紧急救助,两个孩子也都恢复意识。最终,3个孩子都脱离了危险。

见义勇为得赞誉

这3个孩子是一家人,都是村民郑新攀的孙子。平时3个孩子跟着父母亲在永安市读书,暑假回到老家与爷爷一起生活。当天晚饭后,3个孩子跟往常一样去村里的公园游玩,并在附近的小河浅水处玩水。8岁妹妹鞋子不小心被河水冲走,她和6岁弟弟去追逐鞋子,不慎跌入2米多深的河潭中同时溺水。13岁哥哥去施救时,也落入水中。

事后,大家都问郑华荣这么高的河堤是怎么下去,他回忆起这个命悬一线的时刻时,平淡地说:“不记得了,当时只想到小孩溺水了,得赶快救上来。迟了,要出人命的。”

“当我们闻讯赶到施救现场时,郑华荣浑身湿透,筋疲力尽瘫坐在河滩上。”郑新攀对郑华荣救起他的3个孙子感激不尽。“我们真是遇到大救星了,如果3个孩子都没了,我家的天都塌了。”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0)

吴华内,女,水族,1978年3月出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村民。2002年吴华内远嫁到永平村,22年来,她毫无怨言地照顾身患残疾智力如孩童般的姑子,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学习开插秧机、种竹荪,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家。 2024年4月被南平市委文明办评为“南平好人”。

22年照顾先天脑瘫姑子不言悔

一座三层高的小洋楼,阳光轻洒在宁静的小院子里,微风不燥。吴华内正仔仔细细地帮姑子梳着弄乱的头发,姑子开心地笑着,像个孩子一样依偎着这位比她还小的弟媳身上。吴华内的丈夫搀扶着婆婆慢慢走动着,公公满脸笑意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一幕。这一切的美好离不开吴华内的用心付出。

22年前,吴华内从远嫁入永平村,第一脚迈进丈夫家中的那一刻,她看到的是几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先天脑瘫的姑子、年迈体弱的公公、常年哮喘的婆婆,这让她产生了一瞬间想逃避的念头,但她也因此深感丈夫的不易和肩上的责任。于是从结婚第一天起,她就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先天脑瘫智力如孩童般的姑子,这一坚持就是22年。

吴华内的姑子今年53岁,先天脑瘫导致她的智力和行为举止都像个三四岁的孩童,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常常是你讲东她讲西,语言不通的吴华内跟姑子之间的相处更为困难。吴华内刚结婚时,姑子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忙,帮姑子洗澡更是一个大难题。夏天天气炎热,姑子却不爱每天洗澡,而且她分不清冷热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热水烫伤,洗澡时,又喜欢像孩子一样玩水,到处泼水却不知道擦洗身体,所以每次帮姑子洗完澡,吴华内都会全身湿透,整个人都像虚脱了一般,有汗水也有洗澡水。尽管如此,吴华内还是会每天都把姑子照顾得干净清爽,在吴华内的影响下,姑子终于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家里建新房时,吴华内第一个想到要在姑子的卧室里安装抽水马桶。

如今22年过去了,姑子和吴华内的关系越来越好,每天都黏着吴华内,也最听吴华内的话。智力如孩童的姑子心里非常明白吴华内是这个家中对她最好的人。

悉心照顾体弱公婆不言累

每当天气变化,或是早晚转凉时,吴华内的婆婆就会身体不适。吴华内总是陪在身边,耐心地询问婆婆的症状,为她抚背顺气,洗脚按摩。一得空闲就坐在婆婆身边,陪婆婆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吴华内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婆婆的身体状况得以好转。

可是两年前的一场大病又让婆婆的情况急转直下,如今,婆婆双手颤抖,腿脚不便。公公又年老体弱,只能佝偻着背,一脸担忧地看着老伴。吴华内说:“当时家里的房子是借钱盖的,我甚至产生过逃避的念头,但是如果我走了,这一家老小,肯定更难。”于是吴华内坚持每天起早贪黑,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婆婆,让这个因婆婆患病而阴霾笼罩的家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

弱女子撑起一个家不言苦

婚后吴华内生育了一对子女,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任都压在了夫妻俩的身上。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吴华内学会了使用插秧机,尝试种植食用菌竹荪,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2023年9月,吴华内被一辆小货车撞伤,盆骨骨裂做了手术,为了多赚工资补贴家用,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她今年正月初十又到当地圣农企业上班,为了多赚工资补贴家用,还常常主动申请加班。

所幸的是,这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得到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关爱,大姑子享受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金,爱心人士还经常去看望和慰问她们。吴华内说:“我相信,有大家的关心和我们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有我在的一天,有一口我吃的,就有他们吃的,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1)

袁秋,女,1985年6月生,重庆市城口县星铖特殊儿童援助中心负责人、“忘我”大漆艺术空间负责人。

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的妈妈,为帮助更多患儿,她创办星铖特殊儿童援助中心,先后救助107名问题儿童;为给孩子们找一个未来,她竞标成为“忘我”大漆艺术空间负责人,为11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与100余户残疾家庭签订漆器代加工协议,免费提供技能培训。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2)

袁波,男,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派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帮扶干部。

2021年7月,他主动请缨进驻寨岗镇,为兑现助力乡村振兴的承诺,不辜负家人期望,他为乡村振兴事业倾注心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乡村振兴路上谱写为民情怀。一方面积极解决镇村居民饮水问题,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援助开展镇供水站改造项目,多方筹措资金推进首批7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成功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消费帮扶、带货直播、红色研学,在不增加后方单位负担的情况下将广州的资源更多带到连南、寨岗,2022-2023年两年间,该同志共推动消费帮扶19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4万元,带动就业近百人。该同志还积极解决脱贫户的问题困难,用心帮扶多位困难群众,两年半来,该同志共自费慰问脱贫户9人次,资助家庭困难学生4人,捐赠电脑4台,捐款捐物累计1万余元。2022年1月,其家庭被广州市总工会、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妇女联合会评为“乡村振兴优秀家庭”。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3)

李亮,男,汉族,1988年6月生,中共党员,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昌乐县供电公司信通运检班班长。2011年退伍后开始参与救援救助活动,2015年发起成立公益组织“雪豹救援队”。9年来,他不惧风险、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坚守和专业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组织参与救援、保障任务300余起,直接救助人员达100余人,受益人群约23万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300万元。目前,雪豹救援队已发展队员292名,开展相关培训300多场次,受教育人员达1.2万余人。先后荣获“山东好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4)

张树兰,男,汉族,1948年8月生,中共党员,华新街顶秀欣园社区居民,也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退休后,他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治安巡逻、文明站岗等志愿服务活动。他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坚持志愿疏导交通三年多,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张爷爷”。

志愿疏导交通 守护孩子上学路

每天清晨7点,在东丽区华新实验学校门前的斑马线上,都会准时出现一位疏导交通的白发老人,学校老师和家长、孩子们看到老人,都会笑着说一声:“张爷爷辛苦了!”老人名叫张树兰,今年76岁。近4年来,他成为学校门前斑马线上旁的红绿灯,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风雨无阻。

东丽区华新实验学校北门外的华七道两侧,有顶秀欣园、名都花园、华丰家园、天欣花园等多个大型居民小区出入口,周围还有多家银行、市场。此外,多条公交线路和企业班车线路都经过这里,交通繁忙。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进站停靠的公交车和班车,汇聚在一起,在马路上排起长龙。张树兰的家,就在华七道北侧的顶秀欣园小区。他家所在的楼栋,距离华七道只有几十米。每天早上,张树兰站在窗前,总能看见多个方向的汽车汇聚到华新实验学校门前,导致道路十分拥堵,乱成一锅粥。

2020年5月的一天,热心的张树兰坐不住了,开始每天早晨来到学校门前,当起了义务交通疏导员。为了疏导交通时有“威信”,他还特意穿上社区志愿者的红马甲。“最初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们安全进校门,孩子上学别迟到,家长上班别迟到,让学校门前不那么堵。”张树兰说,他是个有54年党龄的老党员,应该为大家做这些事。这天一早,气温达到零下5度。张树兰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和红袖章,又站到了学校门前的斑马线上。“您好,请您送完孩子抓紧驶离。”“您好,请您不要把车停在马路中间。”“请您先停一下,让旁边的车开走您再走。”张树兰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在学校门前响起。他一边劝导驾车的家长们,一边比划着交通手势,看起来特别专业。这些手势,都是他在大街上向交警“偷学”的。

“孩子们不要着急,排好队跟着我一起走。”马路对面,七八个孩子站成一队,在张树兰的组织下,等待着一起过马路。然后,只见张树兰踢着正步走到马路中央,一个标准的行进间转身后,向路上行驶的汽车做了一个停止手势。当车辆纷纷停下后,他向司机们敬了个礼。“来,孩子们排成一队,走斑马线快速通过。”张树兰站在孩子们身旁,张开手臂,守护着孩子们。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部分家长和路过的司机不听指挥,觉得他多管闲事。但是慢慢的,大家看到张大爷如此坚持,都特别配合,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也好多了。”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老人让人又感动又敬佩。

风雨兼程四载 做身边人榜样

四年来,不少孩子毕业了,张树兰的白发越来越多,行动也不如以前灵活,但不变的是他洪亮的嗓音,还有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如今,很多家长看到张树兰,就会让孩子自己下车,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我也不用费劲找地方停车了,看到孩子站在张爷爷身旁就放心了,我开车就去上班。”一位家长说。

家长们也提醒张树兰,让他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是张树兰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当过兵,也参加过防汛救灾,我的身体可硬呢!”原来,张树兰带给身边人的感动,不仅仅是在学校门口疏导交通。

心无旁骛投身社区志愿

张树兰不仅是社区志愿者,也是一名居民代表,他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积极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清理社区卫生总能看见张树兰的身影。楼内居民的大事小事张树兰都很上心,楼道灯不亮了,他自费买灯泡自己更换;楼道内杂物堆积了,他亲自入户劝说居民清理;雨雪天气楼道门口总是积水结冰,张树兰二话不说拿起铁锹号召大家一起除雪;在创文创卫工作中他主动维护网格内卫生,进行文明劝导,宣传垃圾分类。尽管他已七十多岁高龄,但干起活来丝毫不差年轻人,他没有一丝犹豫和退缩,一心只想为社区多出个人,多出把力。他以最坚决的态度投身社区建设,与年轻志愿者共同经历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

参军时,张树兰多次立功;退休前,在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的张树兰,参加过1998年特大洪水等多次抗洪救灾任务,还为天津防汛工作做出杰出贡献。如今,面对身边人的赞扬,张树兰总是笑着说:“我是退伍军人,是党员,为大家作贡献是应该的!”

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材料(精选篇15)

费长中,男,1958年5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永兴街道东港社区居民。费长中是一名长江环保志愿者,30年来,累计清捞长江垃圾700余吨,清除非法及破损渔网近万余张,巡江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举报非法排污、捕捞、走私70余次,先后30多次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及时修补沿江破损堤坝,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他为“银发护江师”。2022年初,他发起成立“银发护江”公益团队,带动更多人保护长江母亲河。费长中荣登“江苏好人榜”。

从“江上渔者”到“江上护鱼者”

费长中老家在盐城,到他这一辈已是第三代渔民了。30多年前,他来到长江水域南通段,靠捕长江杂鱼为生。那时,他就发现长江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污染日趋严重。“长江养育了我,我要用毕生精力保护好长江。”为此,老费坚守了30多年。为了保护渔业资源,避免滥捕小鱼,老费的渔网眼是最大的。更让渔民敬服的是,在江上,宁愿少打鱼,他也要主动捞起非法及破损渔网、泡膜塑料等各种垃圾。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费长中累计清捞长江垃圾700余吨,主动清除非法及破损渔网近万张,最多的一次就清理非法渔网300多张。

2004年的一天,老费捕到一条怪鱼,有人猜测可能是野生中华鲟,有人欲重金购买,被他拒绝。前来确认的渔政员由于过于激动摔掉了一颗牙齿。这使老费的内心受到了震动。他马上喊来附近的渔民,告诉大家,这就是国家保护的野生中华鲟,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号召大家保护野生中华鲟。就这样,老费带领渔民先后5次放生被误捕的野生中华鲟,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守护长江生态的名人。

从“好人老费”到“银发护江师”

费长中是个远近闻名的热心人,常年在江上行船,经常遇到油料不足、日用品备用不足的渔民,老费总是有求必应,累计资助他人油料近2吨,饮用水100多桶,生活用品200多件。他还是沿江多个部门留了名的“深水打捞”专家,参与过无数次长江救援,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公共财产不计其数。渐渐地,费长中成了这片水域渔民中的代表,大家都叫他“好人老费”。

2017年末,南通市全面启动长江沿线船舶治理工作,年届花甲的老费,带头响应号召,第一个签约、第一个上交渔船、第一个就地拆解。他还主动协助政府做好其他渔民的工作,帮助他们一一打开心结。在老费的带领下,当地49户渔民全部上岸,按时完成了退捕工作。退捕后,老费主动成为“保护长江生态志愿者”,每天驾驶小船沿着江岸线一丝不苟地巡检,循环往复,从未间断,一张张破渔网被他收集剪碎;一个个排污口留下了他巡检身影;一个个偷捕者被他劝告制止,累计巡江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举报非法排污、非法捕渔70余次,先后30多次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及时修补沿江破损堤坝,守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老费说:“我在江上风风雨雨30多年,哪里可能有违法行为,我一清二楚。”长航公安称赞他是“编外警”,渔政部门说他是长江边上的“瞭望哨”,当地居民则亲切地称他为“银发护江师”。

从“一人护江”到“一起护江”

作为一名长江环保志愿者,费长中积极参与市、区、街道组织的长江大保护宣传、宣讲活动。2020年11月12日,考察江苏,首站到南通沿江步行视察滨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后,费长中信念更加坚定。2022年初,他发起成立了以退捕老渔民为主体的“银发护江”公益团队,并发出倡仪,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长江保护修复中来,做长江生态屏障的守望者。从一个人的志愿行动,发展成一个团队的公益之路,再到影响整个社会共同参与,老费用他的身体力行坚守着保护长江的初心。

23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