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

| 徐球

2024年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已经发布,好人事迹能给大家带来榜样的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1

杲光兴,河北省馆陶县公安局,发起成立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通过无偿献血等方式,救助患者上万人。

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杲光兴在路边发现一个新搭建的无偿献血站,便走过去和工作人员交谈。当得知一些患者急需输血救命时,他立刻伸出胳膊,完成了人生的首次无偿献血。

2018年6月,杲光兴发起成立“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6年时间,“小桔灯”的参与者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了800余人,累计捐献血液2.8吨,21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带动全县上万人参与“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缺血、急需用血……这是“小桔灯”里每一位成员最关注的话题。当得知有人需血救命时,“小桔灯”志愿者们一呼百应的连锁反应,总会让杲光兴倍感欣慰。不仅在当地,“小桔灯”的光芒还照向了更远的地方。山东、河南、山西,甚至远到1300余公里外的四川德阳,杲光兴带领着“小桔灯”走过10余个省市,为10余名患者送去了生命之光。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2

章高岚,女,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教师。一米六的身高,不到九十斤,瘦弱的身体,却有着钢铁般的脊梁。章高岚十余年无怨无悔照顾瘫痪丈夫,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章高岚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3

风雨无阻的一段段送餐路,换来了小区困难老人们晚年的四季如春,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有些老人要吃清淡一点、有些老人要吃荤菜多点、刘老伯不吃鸡鸭、患糖尿病阿婆要有专属的无糖盒饭……俞迎春把老人们的口味记得清清楚楚,每盒饭荤素搭配,营养卫生。小区张阿姨的腿不是很方便,已经8年多没有下楼了。俞迎春为她送餐半年多后,张阿姨坚持让其弟代为下楼送锦旗感谢他,甚至把家中钥匙交给了俞迎春。

除了热心为老助餐外,俞迎春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他是自己沿街的“路段长”,把门口300多米的沿街环境卫生作为己任,每天一早一晚都要“扫街”,在路上走一走,与其他店主聊上几句,目之所及之处,有乱停车、乱摆放,或者街面有垃圾等现象,及时协调沟通。

他还积极参加社区公益事业,夏日炎炎,他给环卫一线工人提供热水、凉茶,让大家有个休憩的地方。了解到不少快递、外卖小哥由于送餐时间紧张,一日三餐十分不规律,俞迎春为他们提供了“错峰午餐”,15元四菜一汤的配置让小哥们不仅能吃得饱,还吃得干净、放心。用餐的小哥也可以在这里休息,免费喝上热咖啡、热奶茶,也可以看看报纸,做一些休整。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4

姚鸿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师。从教师岗位退休后,致力于研发“智慧助老”项目,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他利用专业知识先后研发出“鸿钟码”“汉字工具箱”等软件,2014年起编印“零起点”学习电脑教材,先后在社区免费举办电脑培训班、打字班、智能手机班,受到社区老年人欢迎。

曾先后获评江苏好人,无锡好人、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文明家庭、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无锡市科普示范家庭、无锡市科技志愿服务“十佳科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事迹被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江苏教育频道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姚鸿滨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汉字输入法方面的研究,退休后,他与夫人柳德钟便思考如何发挥余热、更好服务社会,将学识和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不熟悉拼音的实际,姚鸿滨夫妇用二十多年时间开发出“鸿钟码”“汉字工具箱”软件,他们每天在电脑前精雕细琢,6763个汉字的汉语拼音、2万多个汉字的笔画,都要一个个输入到电脑中,不允许有一个错误。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5

杨仲清应中国唱片社等单位邀请开始录制民歌60余首,为15部电视及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等配唱民歌插曲、录制音像光盘、盒式磁带9盒,被山西电视台聘为“特约演员”。先后被山西省命名为“优秀民歌手”“优秀歌手”,被忻州地区行署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

1963年以来,杨仲清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达500余首,不少民歌被收入《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山西民歌300首》等著作。他创作的民歌《永远活在咱心中》在山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汇演中获全省一等奖。

为了收集民歌,杨仲清常常进村入户,走遍了保德县的每个乡镇。一次在保德县林遮峪乡,听到刘创来老汉哼的山曲很有特色,他就干脆住下,边讲边谈,互相唱给对方听,挖掘整理出不少快要失传的原生态曲调,如《哥愿意跟着共产党》《你是哥哥的心上爱》等;走在冯家川村的枣林中,他寻找灵感创作出《夸夸俺保德的大红枣》等民歌,被《山西农民报》等媒体采用。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6

在2000年集中居住之前,“麻风村”的病人分布在七八个山头,住户分散。作为唯一的留守医生,董家慧的精力和心血基本上用在那些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上,安慰病人、洗清上药、为病人进行保健康复指导。除此之外,他还是“全能医生”,还担负着对全村人普通疾病的防治,村民无论得了什么病,也总是爱叫他过去。就这样,村里的哪条山路要走多少步,董家慧早就弄得清清楚楚了。提着个药箱,爬山,看病,打针,换药……他就这样信守诺言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十里的山路成了“把人病当己病,视病人如亲人”的麻风病防治之路,董家慧被众多麻风病患者誉为“守护神”。

而今,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不断关怀和帮助下,“麻风村”几十年前建成的那些简易的土木结构的危房已经拆除,病人住进了新建的宽敞舒适的楼房。村民也和外面的人们一样用上了太阳能、自来水,看上了电视,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那些曾经在外流浪的病人,也再次返回“麻风村”。

现在虽然常住“麻风村”的病人不足30人,但董家慧仍依旧坚守在这里,陪伴照顾着留居在这里的老弱病残患者。为确保“麻风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生活保障,他协调村里食堂统一烧饭,解决患者的温饱问题。为了村民能够更好享受到如今的各项惠民便民政策,董家慧多次与当地政府和派出所协商,为“麻风村”的病人办好户口、新农合、低保,解决老人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麻风村”变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幸福村”。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7

葛才贵出生在南山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幼年家贫,他是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娃,幼时的葛才贵面临辍学,是老师和同学们的慷慨解囊才帮助他完成学业,1994年葛才贵开始担任农村司法助理员,从事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工作。他认真地学习各种法律知识,虚心向同事请教,秉持将心比心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不断积累调解经验,当好群众矛盾纠纷的“润滑剂”“和事佬”。在处理一起矛盾纠纷时,由于路况不好,他连车带人重重摔倒,右脚两趾骨不幸被车压断……从那以后,他的右腿就落下了残疾。亲朋好友心疼地劝说他不要那么拼命地工作,葛才贵谢绝了别人的好意,执拗地拖着残疾的腿一如既往地奔走于乡村社区间,用自己的专业和真诚,尽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普法宣传葛才贵自学网站操作技术,自掏腰包在网络上申请注册“平型关普法网”、“平型关司法行政网”,由于工作出色,葛才贵曾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山西省先进司法所所长”等荣誉称号。2010年5月他所负责的落水河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0年11月,调任白崖台乡司法所长的葛才贵发起成立了灵丘县平型关义工联合会。2016年葛才贵调任县红十字会副会长,组织部分志愿者又成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十多年来,义工联不断发展壮大,成员至今已有1200余人,在助学帮孤、敬老助残、救病济困的志愿服务道路上走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8

2011年,退休的马淑芳组建了大同市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家怡养老院。从此,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养老院建设上。

她详细了解院里每一位老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喜好,为每位老人制定有针对性的照料方案。

入住家怡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86岁,最年长的已经101岁。养老院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制度,夜间每两个小时查一次房,便于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入住的大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病,需要长期进行特殊护理,对专业性、耐心要求都很高。”马淑芳说,“从事养老服务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马淑芳在照顾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还特别关心老人的情绪。她自学心理学,尤其侧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给员工讲课、做培训。

“在这里,舒心还省心,就像在家一样!”入住养老院的王大妈说。养老院通过唱歌、舞蹈、康复运动、手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愉悦老人们的身心;每月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充实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9

2012年初,太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填补国内空白的宽幅光亮板生产线。当时,由于国外专家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以致操作期间题不断。“难道离开外国专家,我们的机器就不转了?”在卡脖子的关键时刻,牛国栋站出来了,仅仅不到一个月,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一次过钢成功。

这就是牛国栋!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中国人是有气节的。”

2011年,“牛国栋创新工作室”成立,牛国栋和他的团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有一次,公司进行不锈钢冷轧板品种、规格的大调整,要求冷轧厂轧制小于0.3mm厚的钢带,工艺、操作、电气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牛国栋回忆道,他和团队积极同工段技术员交流,提出辊系配置、工艺制定等各方面的改进建议,最终轧出0.2mm厚的带钢。

从2011年至今,牛国栋个人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6项个人先进操作法,发表论文5篇,牵头、参与18项创新项目开发,荣获中国机械冶金建材技协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荣获中国宝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省“五小”竞赛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为企业创造9900多万元经济效益。

中国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材料篇10

“滴答滴答……”小雨落在阜宁县阜城街道向阳社区一座小院的挡雨棚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7月4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来到王红居住的小院时,王红已经洗好衣服,刚从菜场买菜回来。

小院有近100平方米的面积,是王红82岁的公公王如涛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分配的住房。因为建筑时间太长,雨下得大了,二层的房间会漏雨。因此,一到夏季,王红和公公婆婆都住在小院子一层的房间。“女儿结婚后,也跟我们住在一起,我把以前的仓库收拾出来搁了一张床,所以显得拥挤。”王红看着有点杂乱的小院子,对记者说道。

“我的命是媳妇救回来的,她比闺女还亲。”听到院子里的说话声,王红81岁的婆婆陈邦兰,抱着5个月大的重孙女小可可从房间内走出来。生活对于王红来说,是不幸的。2015年3月,疾病缠身的丈夫因并发症离开人世。临终前,他拉着王红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时母亲罹患胆总管结石,女儿还在中学读书……王红知道丈夫心中的牵挂,于是向他承诺:“你放心,我一定好好照顾公婆和女儿,替你守住这个家。”

“别人家的媳妇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像我一样去做的。”当王红听到婆婆又开始唠叨起她这个媳妇做的好事,笑着这样说道。王红一直没有忘记对丈夫的承诺,用弱肩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2018年3月和7月,婆婆又因患上急性胰腺炎和结肠癌两次病危。因为抢救婆婆,王红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但无论多么辛苦,她从没放弃对公婆的赡养。

23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