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大家都准时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了吗?科学家的事迹总是令人感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篇1)
1986年3月,赵忠贤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论文后,找到陈立泉等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条件较为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动手制造,设备也是买的二手。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2月,与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这项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9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在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研究上遇到瓶颈。中国国内研究也遇冷,不少研究人员转向其他领域。赵忠贤坚持坐“冷板凳”。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追逐从未变过。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篇2)
赵忠贤出生于1941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十、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他曾在中国科大就读物理专业,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据介绍,赵忠贤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8岁高考前,赵忠贤在副校长的桌子上看到了中国科大的招生简章。当了解到钱学森、华罗庚等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此校执教时,他便决定报考中国科大,并以优异成绩顺利入学。回忆起在中国科大求学的经历,赵忠贤较为难忘的就是师生们对学问的热情。他曾回忆,当时中国科大老校区的主楼刚建好,没有暖气,冬天上课大家却不觉寒冷。
因为上课的老师们在课堂上越讲越来劲,一个大教室里挤着几百名学生,大家聚在一起听课,听着听着就热了,热得棉外套也得脱下去。 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快速发展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中国科大求学期间,赵忠贤以第一志愿选择低温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接受科研训练,这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完成学业的赵忠贤被分配到物理所低温物理室工作,后又前往英国进修超导物理。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篇3)
1991年4月,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8年2月,日本研究组报道在掺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中有26K的超导电性。引起中国学者关注,赵忠贤结合其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突破。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了55K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同时在物理上认识到高的超导临界温度与磁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4年8月,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篇4)
在1986年,赵忠贤与他的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7-x,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93K,打破了当时的高温超导记录,标志着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赵忠贤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声誉,也为世界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赵忠贤的职业生涯中,他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深知,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后继者的努力。因此,他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的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纷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继续推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范文(篇5)
1972年3月13日,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年5月25日,由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艾伦·霍奇金(A. Hodgkin)等人组成的代表团与中方代表在中国科学院举行会谈,决定恢复中英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8]。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中国预备建立粒子加速器,发展高能物理学科。通过选派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和欧洲等地考察的方式,获知国际上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已开始使用超导磁体。
在此背景下,赵忠贤获得了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超导物理的机会。1974年2月,赵忠贤到剑桥大学冶金与材料科学系超导组进修。他的合作导师艾维兹(J. Evetts)的整个研究组都在开展第II类超导体的量子磁通钉扎和量子磁通线的运动问题研究。同事邀请赵忠贤一起合作,但他觉得还是自己单独做一个研究题目比较合适。他认为,“别人都研究线性运动。而非线性运动的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但从非线性到线性过渡这块总可以有研究的价值吧”。赵忠贤选择了第II类超导体在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过渡区间的磁通运动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因设备距离较远,他几乎每天以近10公里的路程来回奔忙于调试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之间。不到一年,赵忠贤就发现了“第II类超导体量子磁通线在不可逆过程中,从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转变的临界点和临界电流呈线性关系”的重要结果([2],页437)。但艾维兹却对其产生怀疑——前面已有不少人做过相关研究,均未发现这个结果。为了证明自己的实验数据可靠,在一位同事的建议下,赵忠贤重新选用薄的香烟纸片作为试验材料,最终重复出了令艾维兹满意的结果。赵忠贤离开剑桥大学后,艾维兹让一名博士后继续从事他的研究,相关工作最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并署上了他的名字,这也是赵忠贤在国际期刊上参与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1]。1975年9月中旬,他与其他十几位进修生一起乘火车从苏联转乘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