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大家知道多少呢?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怎样的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篇1)
从1973年开始,巴依卡独自给边防官兵做向导,一走就是将近40年。慢慢地,他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越来越理解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父亲凯力迪别克是第一代塔吉克族党员,巴依卡接了父亲的班后,多次递交入党申请。1999年,47岁的巴依卡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塔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表示,家是塔县,国是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我倒下了有我儿子,我儿子倒下了还有我儿子的儿子,这是我爸爸说的。
红其拉甫边防连班长王利军称,每次巡逻都要沿着河流一直走到吾甫浪沟达坂,最危险的就是蹚冰河,每次巴依卡都是在第一个带路,他是向导,发现危险会第一时间告诉官兵们。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篇2)
沿着照片墙缓缓向前,记者的目光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持石镐,正专注地在一块硕大的石头上凿刻着“中国”二字。这一刻被镜头永远定格,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信仰,蕴涵着他对国家和边疆无尽的爱与守护。
1972年,随着年岁的增长,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已无法继续胜任艰苦的戍边任务,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戍边巡边的决心从未减退。于是,他将这份责任传给了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没有丝毫犹豫,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戍边的道路,义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并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边境辖区的“活地图”。
“一名塔吉克族男人手指前方,正向身边的边防官兵指引着方向,他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这张照片中的塔吉克族男人正是拉齐尼·巴依卡。受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小拉齐尼·巴依卡就耳濡目染,心中厚植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篇3)
巴依卡说,从小父亲便教育自己,正是边防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守护祖国边关,各族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1972年,父亲把这份责任传给了巴依卡:“你要继续走我的路,为祖国的边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巍巍昆仑,茫茫雪原。
巴依卡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他被当地军民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为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一次,巴依卡带着边防战士骑着牦牛经过开拉阿甫河。走在最前面的他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骨折,痛得几乎晕过去。当时,另一名战士也被冲入汹涌的河水中,千钧一发之际,巴依卡不顾伤痛跳入水中,硬是把战士拉了回来。但很快他就不省人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生命。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篇4)
“拉齐尼救人我并不意外,失去儿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但他是为了救孩子牺牲的,我为他感到骄傲。”他告诉这位母亲,“虽然他离开了我,但是56个民族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尽管年事已高,巴依卡无法再奋战在边防一线,但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屹立”于高原上。
走进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巴依卡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挂满的一幅幅拉齐尼的照片,每一个照片的镜框都被老父亲擦拭得亮亮的,挂得整整齐齐。
这几年,到帕米尔高原观光的游客在听说这一家人的事迹以后,都会自发来村里看望巴依卡。大伙儿围坐在摆满美食的炕上,聆听巴依卡讲述护边时的艰辛故事,还有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人民卫士称号事迹(篇5)
从县城启程,驱车沿314国道行驶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这里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长期坚守的地方,是红其拉甫达坂下重要的国门要塞,她宛如一盏高原灯塔,照亮了周边1.5万平方公里放牧守边群众的心灵同时也是过往游客与出入境人员的温馨爱心驿站,更是国门区域内党政军警民携手共守边疆的联合营地。
走进执勤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拉齐尼·巴依卡目光坚毅地牵着牦牛前行,牦牛上驮着边防战士。而在雕像后面的墙上,“人人争做拉齐尼 人人都是拉齐尼”的鲜红大字夺人眼球。
“这双手套陪伴着拉齐尼·巴依卡抵御边境线上的刺骨寒风;这是边防连队送给拉齐尼的巡逻挎包,里面通常装着馕和工具……”在执勤站特别设立的爱国守边传承馆里,护边员们如数家珍介绍起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的执勤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拉齐尼·巴依卡的坚守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