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

| 徐球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新鲜出炉,赵九章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篇1)

锄奸部一名叫史建勋的战士负责押解犯人,半路上因与熊大缜发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擅自决定要将熊大缜处死。面对死亡,面对这天大的奇冤和屈辱,年仅26岁的熊大缜都想到了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推测。但当史举枪向他射击时,他却像在运动场上一样叫“暂停”了。作为供给部部长,作为技研社和兵工厂的创业人,他深知每一颗子弹的来之不易,他不能死在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枪弹之下。

他诚恳地建议省下一粒子弹去打日本鬼子,自己则宁愿被石头砸死。于是,史建勋放下步枪,真的找到了一块大石头……造出无数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地雷、抗战史上辉煌的地雷战的开拓者,就这样死在石头之下——最有价值的脑袋也没有硬过石头。

《文史精华》2011年第8期刊登了张哲荪先生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散记》一文,其中提到曾几度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和代校长的叶企孙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叶企孙自述”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道:“令我痛心的是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英年惨遭不测,竟先我而离人世!”“一位是五级(1929级)赵九章”,“另一位是七级(1931级)熊大缜”。文中说赵九章是在____中“受尽诬陷迫害而离开人世,壮志未酬,真乃中华一大损失”;熊大缜则“岂料他竟于1939年春遭诬惨死,实似‘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岳飞,每念及此不胜悲。”张文判断叶先生这篇“自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____结束之后,1977年1月13日逝世前这3个半月的时间内。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篇2)

科学家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和发展息息相关。

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科学家群体承载的使命并没有变。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中科院建院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特别策划推出“寻找新中国科学奠基人”系列报道,回顾科学大师们在学科创立、研究院所创建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学术财富、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永攀高峰。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我国杰出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德国深造,攻读气象学专业, 并于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被命令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现代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篇3)

半个世纪前的事,还有人记得吗?

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响彻寰宇。

祖国不会忘记。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于他。

赵九章,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他用61年传奇人生谱写出一曲乐章——它在动荡与炮火中跌宕起伏,在悲欢与离合中百转千回,在复苏与萌芽中摇曳多姿,在奋发与自强中荡气回肠……

这首歌,叫做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

“我们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有原子弹重要吗?”

“和原子弹一样重要。”

“那是什么?”

“我不能告诉你。”

与父亲的这段对话,赵九章的女儿赵理曾一直深深记在心里。多年之后,她才慢慢知道,父亲的名字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篇4)

赵九章,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是我国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高质量科技人才,为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赵九章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事迹(篇5)

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零基础到拥有自己的全天候导航系统,中国人自立自强造就了无数航天奇迹。在中国的航天卫星事业上,我们不能忘记一位浙大校友——现代气象科学奠基人赵九章,更被誉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1925年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他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的开创者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1955年,赵九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196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中国对于卫星研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相关资料,想要向苏联借鉴经验的行动也连连碰壁。面对重重困难,赵九章并没有放弃。他主持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总体布局。在让国家强盛的赤子之情的驱动下,不出一年时间,赵九章就完成了从整体规划到卫星制造与轨道设计、火箭设计、观测项目与地面跟踪等全方位的技术准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

25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