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新鲜出炉,周光召的科学成就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1)
10月16日清晨,罗布泊地区核试验基地笼罩在一片紧张、肃穆的氛围中。由8467个构件组成、重70吨、高102米的铁塔傲然挺立,在它顶端的爆室里安放着几十万人心血凝聚而成的第一颗原子弹。
14点59分40秒,K2指令按钮被按下,倒计时进入自动化程序,操作员随着控制仪自动显示的倒计时报数。在起爆命令发出的一瞬间,只见罗布泊戈壁大漠深处出现一道强烈的闪光。
紧接着,巨大的火球转为蘑菇状烟云冲天而起,巨大的爆炸声随着大地的震颤接踵而来。爆炸后,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大家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爆炸后第一时间,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专家根据闪光、火球和蘑菇云初步判断发生的是核爆炸。
15点04分,张爱萍望着远处的蘑菇云,拨通电话,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根据爆炸景象判断是核爆炸,试验成功了。”
周恩来听到这一喜讯后,马上报告。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2)
下午三点,遥远的罗布泊,一声春雷打破沉睡的荒寂,排山倒海的力量冲天而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约三点半,好消息通过电话传到理论部,沉稳的周光召也难掩激动与喜悦了。
学术秘书竺家亨就在周光召隔壁办公,周光召接完电话就告诉了他。竺家亨和同事们高兴地大声喊起来,周光召嘱咐:“低声、低声,注意保密,等待中央正式宣布。”
年轻科研人员李维新在上下楼时和周光召相向而过。一向沉稳的周光召居然笑盈盈地伸出手和他握手,并且轻快地说:“刚刚试验成功了!”
瞬间,巨大的喜悦冲击得李维新说不出话来,只用力地握着周光召的手摇啊摇。周光召又悄声嘱咐:“注意保密!”
激动不已的李维新回到办公室就把好消息告诉了同事。
很快,各组组长被召集去开了个小会。他们返回办公室后,个个满面春风,接着宣布了一条纪律:只能在办公室里庆祝,不能到外面去,“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是干这个的”!
于是人们只能兴奋地涨红了脸。
伏案工作的贺贤土先是纳闷隔壁办公室为什么有人在蹦跳,随后也加入了庆祝的行列。
下班后,理论部的人们怀着焦灼与期待,守在收音机前听广播。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3)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祁连山下,金银滩草原寒风猎猎。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于敏、周光召……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原子城纪念园的钢架结构“596”主题长廊内,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雕像石碑、31564名基地工作者雕刻人名墙分列两侧。
60年前,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缔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今天,在中国原子城这个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更能深切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和不易。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4)
1942年12月,恩里科·费米领导团队在芝加哥大学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的核反应堆,实现了核裂变链反应的控制。1942年6月,美国开启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即“曼哈顿计划”)。该计划汇聚了众多重要科学家,耗资20亿美元。1945年,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加紧了对核武器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逐步形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1953年期间,美国多次对中国实施核讹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了核武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定在强化常规军备的同时,探索尖端科技,向核科学进军。
195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1953年10月改称物理所)成立,由吴有训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很快聚集了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杨承宗、邓稼先、于敏等优秀核科技专家,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重要发祥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发现了有工业价值的铀矿资源,_______了解后说:“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____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关于原子能的汇报,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原子弹研制的相关工作具体由二机部负责,中国科学院也被赋予重任,承担了关键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1956年,在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问世,这是一份极为关键的纲要,对中国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确定了12项重点任务,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这一项被放在了首位。另有一些如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同位素应用等重点任务为原子能事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这些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原子能事业的重视和渴望。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5)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上世纪60年代,周光召在国际学术界“消失”了。
当时,欧洲、美国的科研机构纷纷向周光召发出访问邀请,还提出承担全部费用,如此殊荣在彼时的中国物理界是独一份。
可这些邀请都如石头扔进大海,毫无回应。他们找不到周光召了。
与此同时,北京花园路上一幢4层小灰楼里,却多了一名青年的身影,白净的脸,短衣短裤,中等身材,因为对花粉过敏,总戴着口罩,路过的人向他打招呼,叫他“老周”。
欧美物理界都在寻找的周光召,就是“隐身”在这里的一颗星,也是托举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背后有力的一双手。
周光召是以天才科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九院理论部的。
1961年5月他到来时,已有好多同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比周光召早几年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记得,大学就在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看到周光召的报道,那时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工作,报道称赞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胡思得所说的杜布纳,当时聚集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周光召4年里发表了30多篇论文,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