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大家了解吗?周光召的事迹有哪些值得关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篇1)
在2024年5月举行的纪念周光召先生95岁诞辰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研讨会上,笔者做了一个简短的报告,强调了光召先生在事业的3个维度达到了当今中国物理学家尚同时未逾越的极致高度。
第一,作为一位大科学家,他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首次引入相对论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及其雷吉奇点;解析地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弱相互作用理论发展。
第二,作为科技界的杰出领袖,他审时度势、排除万难,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思想:“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这种“抓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发展理念引导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稳定发展,至今尚有现实意义。
第三,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国家迫切需求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1961年,他运用炸药能量最大功原理,仔细分析了“九次计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证明苏联数据是有问题的,使得原子弹研制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是用基本科学原理判定重大技术方向的经典范例。
不仅如此,今天更要强调的是,光召先生更是科学精神的坚定倡导者和真正的践行者。
光召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们无比悲痛。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不朽功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思:究竟该向光召先生学习什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可能天赋异禀,这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就卓越,或许有历史的机遇,我们不一定有这样的风云际会。既然这些无法复制,那我们究竟该向光召先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向光召先生学习,最为关键的是学习他“科学光芒永远闪耀”(徐冠华语)的精神和他践行科学精神的个人行动。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的爱国奉献,这些讲起来并不抽象。当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简称理论所)工作,笔者与光召先生有一些接触,真切地感受到他所“闪耀”的科学精神,其中是我们今天力所能及、依然可以践行但尚未完全做到和做好的。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篇2)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主操作员韩云梯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按钮。15时,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防化学院原院长苗汝坤等7名战士在第一时间冲进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豪迈抒怀。这一“东方巨响”,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中国从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两个小时后,周恩来陪同____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宣布了这一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周恩来挥动双手示意大家静一静,诙谐地说:大家可不要把地板震塌了呀!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送消息,《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篇3)
2024年8月17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光召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为我国氢弹、原子弹的研发作出了卓越贡献。周光召的妻子名叫郑爱琴,也是一位高知女性,夫妻俩育有女儿周莹。周光召人生辉煌,但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坎坷和眼泪。周光召的爱人几年前病逝,如今他又走了,女儿沉浸在悲痛中……
周光召祖籍湖南宁乡,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共有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排行第五。周光召的父亲周凤九曾留学法国,是工程公路专家,担任过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公路局总工程师、公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周凤九担任过交通部公路总局副局长等职务。周光召的母亲陶振昭是一名家庭妇女,一生为家庭操劳。
周光召的童年、少年时代正处于战乱,他辗转湖南、贵州、四川多地,才完成了小学学业。1941年,周光召的父亲去西昌修筑川滇公路,周光召和哥哥留在重庆。他进入重庆的南开中学读书,数学女老师唐秀颖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周光召在南开中学读了5年,其他功课都不突出,唯独数学拔尖。1946年9月,周光召随父亲回到湖南长沙。由于国文成绩一般,他考入清华大学的先修班。清华大学正规生看不起先修班的学生,这让周光召的自尊心颇受伤害。于是他发奋苦读,1947年,周光召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篇4)
2024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先生自1993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校长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名誉校长。在中国科大四十周年校庆之际,他欣然为学校题词:建设一流大学,培育兴国英才。他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大学子,永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国家科技和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8月17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光召走了!”这噩耗在熟悉光召先生的人群中迅速传播。非常静悄,就像怕惊扰了先生的安睡;又如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学术影响超越了国界;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但他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超越了院界;他是位自然科学家,但他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力量超越了科学技术范畴!
伴随光召先生逝世消息的不胫而走,先生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崇高风范,一幕幕、一件件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和脑海中……
光召先生是位极富创新精神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功勋卓著、务实低调的“两弹一星”元勋。
光召先生生于1929年,湖南长沙人。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彭桓武先生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核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不到4年里,年轻而才智超人的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3篇,两度获得科研奖金。期间,1959年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相对螺旋态振幅,并自建数学方法,简明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年轻的周光召作为强子物理PCAC理论奠基人之一,享誉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政道先生曾评价说:“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杨振宁先生说:光召先生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他做物理研究的风格让我想起了Landau(L.朗道)、Salam(A. 萨拉姆)和Teller(E.泰勒)(前两位是诺奖得主,后一位是“氢弹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周光召科学家事迹(篇5)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对中国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内外都有些不同意见,国内科学界几位很有影响的人更是强烈反对。1983年中央最终决定工程上马,由谷羽及国家计委的张寿、国家经委的林宗棠、北京市的张百发等负责同志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实施全面领导,直接向中央和国务院报告。光召同志作为建设单位中科院分管此事的副院长,一直很关心、支持、帮助和配合谷羽同志及工程领导小组的工作。他对谷羽同志+分尊敬,有事常与谷羽同志商量。1986年中,谷羽同志离休后,中央决定光召同志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他与工程领导小组的张寿、林宗棠、张百发等同志一起认真按工程既定的进度抓好每一设备的研制、生产、验收和安装,与他们三位有着很好的关系。他经常听取我和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并到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确保了工程提前、不超投资、保质完成。
1988年8月上旬,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整体调试进入最后关头时,从北戴河传来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中央的会议上对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点名指责小平同志和其他支持这件事的中央领导同志。一时间,工程领导小组特别是光召同志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和领导小组同志及我一起商量认为,鉴于中央没有要求传达北戴河会上这位领导反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意见,所以决定不向下传达此事,以免在工程调机的关键时刻扰乱和动摇军心,同时决定工程按计划认真抓紧进行。他还嘱咐我和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时注意各方面反映,又特别叮咛我不要急躁,要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扰工程的进行。正是他的沉着应对,确保了工程整体调试的最后关头的顺利进行。
也算是老天不负苦心人,____、国务院和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成千上万参加这个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小平同志的期望,经过近1500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中国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终于如期在1988年10月实现了正负电子束的对撞。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4年就完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设施,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能加速器的建成。它的建造质量是国际一流的,对撞机和谱仪的主要指标和性能参数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