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

| 徐球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大家熟悉吗?周光召为什么能够获得两弹一星的荣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篇1】

1929年5月15日出生,湖南宁乡人。周光召父亲周凤九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公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有影响的专家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被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____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周光召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他的视野,养成了他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数学老师唐秀颖先生的影响下,他特别喜爱数学课,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

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篇2】

得知周光召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北大师生深感悲恸。我们痛失了一位好师长、好前辈,一位以科学之光引领我们前行的北大人。

周光召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物理学杰出人才。1952年开始,他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在北大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物理学科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历程的真实写照,他的科学精神是前行道路上的一束光,引领着北大师生、特别是北大物理学人向着科学前沿不断奋进。先生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这更需要我们践行和发扬先生的科学精神,勇闯科学“无人区”,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周光召先生“随时响应祖国召唤”,一生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在理论物理和战略工程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他总结出,基础研究既要依赖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方面的好奇心,还要基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赴苏两年后,周光召先生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他毅然决定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成果,全身心投入“两弹一星”研制工作,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原子弹、氢弹等“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作出关键性贡献。

在调任中科院物理所后,他又以最快速度重新回到理论物理的研究中,向新的科学前沿进发。到科协工作后,他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广全民科普作出重大贡献。周光召先生一生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学术志趣与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所学报效祖国和人民。我们要传承先生的治学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打造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引擎。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篇3】

“我们看好中国科技工作者,看好中国科技事业的壮丽未来。”“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正迎来一个科技全面爆发的浪潮。”“在过去,西方在创新方面很擅长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我们则相对更擅长从1到10、从10到100的扩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些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在飞速地发展进步。

在东方卫视10月21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通信领域专家汪涛先生一起交流了对科技发展的感知度,并探讨了在这一发展的背后,我们做对了什么。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引来全球关注。今年6月12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网站刊文,标题是《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它这样写道:“五年前的2019年,我们杂志曾发文探讨中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有一天会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五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是的。”

这杂志随后又刊发了一篇封面文章,标题是《中国科学的崛起——令人担心还是令人欢迎?》。文章写道:中国科学正成为世界级水平,从植物生物学到半导体物理学,中国已变成主要力量,“某种意义上甚至使美国相形见绌”。文章还就美国制裁华为公司的结果做了一个评估,指出这是一个“起反作用的失败”。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篇4】

1930年,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上的聚奎学校办起中学,彼时著名爱国诗人、《婉容词》作者吴芳吉在成渝等地大学执教,闻讯后多次写信为母校物色教师。他极力推荐挚友吴宓的门生周光午。早在1925年清华大学建国学研究院时,吴宓是院主任,周光午被聘为助理员,所以周光午也算是吴宓的学生加同事。吴芳吉的来信介绍了周光午具有“诚信忠实,言行一致”的优点。

1936年至1941年,周光午执掌聚奎中学。他除当校长外,还兼任“公民”课教员。周光午在教育界很有名气,把聚奎中学搞得风生水起。他给家里写信,建议把年少的堂弟周光召带到聚奎中学初中部,跟随自己求学。

周光召的家人几经考虑,想到周光午不仅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派,加上又是家人,于是就同意周光召转学到聚奎中学。

周光召原来上的是初中二年级,来聚奎中学后插班进入中14班学习。在聚奎中学,周光召在既是校长又是兄长的周光午的严格引导下,勤勉读书、成绩优秀。他与普通的学生一样,除学习外,每天坚持出早操,参加教室等的卫生打扫,每周都坚持学校的义务劳动。

周光召最先住在学校的学生寝室里,生活用品都与其他同学一样,并没有差别。当时条件很差,学生集体寝室根本没有用药水消毒,臭虫跳蚤很多。周光召住的第一天晚上,全身都被叮起红疙瘩,奇痒难受,一周后才消除转好。

当时学校十天半月才吃一回肉,周光午六七天叫他到家里吃上一次饭,饭桌上当然会有一点肉。周光召也由此学会了“打牙祭”这个四川方言,因为他常到周光午家“打牙祭”。

尽管有一个当校长的兄长,但周光召从不以此为傲,他在学校的人缘很好,对人和蔼谦逊,课余时还很喜欢拉着同学下象棋、军棋,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演讲等活动。

周光召特别喜欢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遇到难题他一定会认真做,一旦做出来了,就在同学中交流经验。一次物理考试,老师龚蔚如出了一道题,要求证明V=IR。这本来是书上的例题,周光召可以照书作答,但他却运用别的方法求证了出来。龚蔚如老师常把周光召的试卷拿到课堂上大加赞赏,从此周光召的名声在聚奎中学不胫而走。

周光召两弹科学家事迹【篇5】

周光召祖籍湖南宁乡,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共有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排行第五。周光召的父亲周凤九曾留学法国,是工程公路专家,担任过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公路局总工程师、公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周凤九担任过交通部公路总局副局长等职务。周光召的母亲陶振昭是一名家庭妇女,一生为家庭操劳。

周光召的童年、少年时代正处于战乱,他辗转湖南、贵州、四川多地,才完成了小学学业。1941年,周光召的父亲去西昌修筑川滇公路,周光召和哥哥留在重庆。他进入重庆的南开中学读书,数学女老师唐秀颖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周光召在南开中学读了5年,其他功课都不突出,唯独数学拔尖。1946年9月,周光召随父亲回到湖南长沙。由于国文成绩一般,他考入清华大学的先修班。

清华大学正规生看不起先修班的学生,这让周光召的自尊心颇受伤害。于是他发奋苦读,1947年,周光召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周光召原本对物理不感兴趣,但他的高中同窗好友陈远,从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例中,给他分析物理学的重要性。

这坚定了周光召学好物理的决心。陈远是陈布雷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担任《中国日报》总编辑,一直与周光召来往密切。

25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