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大家了解吗?周光召的科研成就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通用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精选篇1)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防科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科技行政领导职务期间,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周光召先生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批评,强调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这些理念对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传承光召先生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展开学术讨论与批评,促进中国和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一,作为一位大科学家,他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首次引入相对论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及其雷吉奇点;解析地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弱相互作用理论发展。
第二,作为科技界的杰出领袖,他审时度势、排除万难,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思想:“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这种“抓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发展理念引导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稳定发展,至今尚有现实意义。
第三,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国家迫切需求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1961年,他运用炸药能量最大功原理,仔细分析了“九次计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证明苏联数据是有问题的,使得原子弹研制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是用基本科学原理判定重大技术方向的经典范例。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精选篇2)
60年前,即1964年的10月16日,周光召先生安静地在自己的办公室如常工作。
他的办公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三号院(后改称花园路六号院)。
三号院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大门口有门卫,看守很尽职,闲人免进。但周围的住户早就发现,这个禁止旁人入内的院子从没挂过牌子,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一只高高竖起的烟囱当门而立,挡住了人们好奇的视线。从烟囱上看,这个院子像工厂,但又没冒出过生产的黑烟和噪音,进进出出的人个个文质彬彬,衣服也干干净净的,不像工人。
这群神秘的人就是为中国设计原子弹的科研人员,这个院子就是我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的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所在地。这个理论部的主任是邓稼先,周光召是第一副主任。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精选篇3)
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既依赖于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又依赖于和世界科技界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世界各国同行发展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进一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的方针是更加开放,进一步增加各国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发展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共同为世界科学宝库增加知识的财富。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勤奋、好学、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他们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和希望。我们相信,新科技体制的建立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脱颖而出。下一代的青年将更加开放,他们将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更善于把它和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近几百年来,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太少,我们希望在21世纪,中国的青年将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无愧于他们祖先的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科技正以令人眩目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要捕捉发展的机会赶上去,必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前途,既存在依靠科学技术和艰苦奋斗而获得加速发展的机会,也存在丧失时机,再次落后的现实可能。国家发展,匹夫有责。全中国的科学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精选篇4)
2024年8月17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光召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为我国氢弹、原子弹的研发作出了卓越贡献。周光召的妻子名叫郑爱琴,也是一位高知女性,夫妻俩育有女儿周莹。周光召人生辉煌,但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坎坷和眼泪。周光召的爱人几年前病逝,如今他又走了,女儿沉浸在悲痛中……
周光召祖籍湖南宁乡,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共有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排行第五。周光召的父亲周凤九曾留学法国,是工程公路专家,担任过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公路局总工程师、公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周凤九担任过交通部公路总局副局长等职务。周光召的母亲陶振昭是一名家庭妇女,一生为家庭操劳。
周光召的童年、少年时代正处于战乱,他辗转湖南、贵州、四川多地,才完成了小学学业。1941年,周光召的父亲去西昌修筑川滇公路,周光召和哥哥留在重庆。他进入重庆的南开中学读书,数学女老师唐秀颖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周光召在南开中学读了5年,其他功课都不突出,唯独数学拔尖。1946年9月,周光召随父亲回到湖南长沙。由于国文成绩一般,他考入清华大学的先修班。
周光召两弹功勋事迹故事(精选篇5)
读者也许还记得,不久前本刊在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时,有这样一段话:“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出来了……,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计,结果证明邓稼先等人得到的数据是正确可靠的。”事情就从那时讲起。
那是60年代初最艰难的岁月,某大国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有位外国专家的负责人回国前,对当时的二机部部长刘杰说:“不要发愁,我们走了你们也能把原子弹造出来,因为你们有周光召、王淦昌……。”当刘杰等人正在到处寻找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时,32岁的周光召也在千万里之外的杜布纳森林里,急切地等待着祖国的召唤。在这之前,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切地领悟了“祖国”二字的神圣含义。
现代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这个世纪(编者注:文章写于1987年,此指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是什么境况,鲁迅先生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写过这样一首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就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周光召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位工程师的家中。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名家云集,刚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中青年物理学家们,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悉心给青年们传授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知识,尤其是后来成为周光召导师的彭桓武,把量子力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带到了清华的讲坛上,使许多年轻人对这门新兴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这时的清华园却不是世外桃园,解放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不时发出攻城的隆隆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