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淦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1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2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3
解放后,王淦昌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近代物理所副所长等。1956年9月,王淦昌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参加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成立大会,之后,他就留在了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后又担任该所副所长一职,直到 1960 年回国。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研究人员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回国前,王淦昌把在苏联的工资——14万卢布(旧币)悉数捐献给国家,交给了中国驻苏大使馆。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回忆说:“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一切的情感和责任都融进了这短短的六个字里面。从此以后,王淦昌化名“王京”。
原子弹研制对我国科技人员是个新课题,要求攻克无数技术难关。要使原子弹发生核爆炸,必须使核裂变材料瞬间从次临界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王淦昌主管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一到九局,王淦昌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开始爆轰实验。王淦昌带领一队人员到河北怀来县燕山山脉,并支起帆布帐篷。当时,正值共和国困难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对于爆轰物理实验研究各方面的工作,王淦昌都极其负责,不满足于听听汇报,总是深入到工作场所查看询问,并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测试。最终,通过上千次爆轰试验,研制调整出了能产生合乎要求的波形和冲击波速度的聚焦元件。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4
说到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很多人或许都会说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当年都是中国护照,并非美籍)。但是说到第一个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学者,大家或许就不知道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国两弹元勋——王淦昌教授。而且他不止一次错过诺奖,而是两次。
1930年,青年王淦昌离开家乡,去往科学王国——德国学习。在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于著名女物理学家——迈特内。一日,王淦昌在迈特内的实验室工作。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钋释放出 的 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 , 并将其解释为γ 辐射。
王淦昌听说后,就觉得不对。于是他对迈特内说:”这个结论有问题,我认为这次的实验能发现一个全新的粒子。“然而顽固的迈特内夫人似乎觉得王淦昌人微言轻,于是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
然而两年后 , 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迈特内听说此事后,后悔不迭,于是主动向王淦昌道歉。虽然与诺贝尔奖错失,但是王淦昌却并没有责怪老师。1933年,王淦昌通过了博士答辩,成为了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
1934年春,王淦昌在正式取得博士学位,便毅然选择了回国.当时许多国外朋友婉言相劝:“科学没有国界,中国那么落后,没有从事 科学研究的条件,你为什么要回去呢”。王淦昌回答道:“正如巴斯德所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 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她正需要我回去 。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5
1979年,在北京郊区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静谧的大楼里,所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入党申请。最终,参会的21名党员一致通过。王淦昌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他激动地说。
听到这个好消息,杜祥琬写信给他表示祝贺。5天后,王淦昌回信说,“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现在,非常惭愧。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俾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毛剑琴同志已去伦敦大学进修,闻之不胜欣喜,望她能抓紧时间多学多做,早日归国,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王淦昌等科学家在云南昆明东川一座3200米的山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宇宙线实验室——落雪站。在这个实验室,他们发现了一系列奇异粒子,使得中国宇宙线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基本粒子。在该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王淦昌领导的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秘密任务,参与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临危受命,他毫不迟疑:“我愿以身许国!”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入到全新的核领域中。从此之后,他化名“王京”,默默为中国核事业奋斗十余载。他指导设计原子弹的实验元件,很快便掌握了原子弹内爆的关键技术和实验手段。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王淦昌又马上参与到氢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中去。他用一生践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