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

| 徐球

2024年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是怎样的呢?朱光亚的为人大家清楚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1)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核物理学家。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____副主席等。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2)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威望。

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归国抉择的“无悔”、铸造核盾的“无畏”、战略决策的“无惑”、科学精神的“无瑕”、人生境界的“无我”,这“五无”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立下了学成必归,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坚定决心。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把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填上“赶快回国”的词,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3)

朱光亚(1924—2011),湖北省武汉市人。核物理学家。1941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转入西南联大,194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后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

朱光亚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从东北调回北京,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有关协定,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委托钱三强挑选一位“科学技术带头人”,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只有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从此做起了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反应堆研究中,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试验,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第一步。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后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贡献卓著。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4)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朱光亚逝去了,但这颗星和他的精神将永耀苍穹。

2011年2月26日,一位87岁的老人在北京溘然长逝,2011年年底,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位老人名叫朱光亚。

朱光亚的一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49年新中国初立,在美留学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回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合撰写《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这封信在欧美留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程开甲第一眼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打定了主意:“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

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5)

“父亲以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缄口不谈他所从事的工作,加之他本人的低调、不事张扬以及沉默寡言的个性,使人们对他知之甚少。”——朱明远和妻子顾小英在2009年出版的回忆录《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中这样写道。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组织领导者。1955年1月,党中央、____做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实施原子能计划,被列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核事业起始的里程碑。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说:“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新问题,现在是原子时代,原子能不论用于和平或者用于战争,都必须懂得才行。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为此,他提出要进行原子能知识教育:“要号召专家归队,各位如果知道有专长的人可以推荐,不要瞒起来。”

根据钱三强的推荐及“归队”的召唤,1956年5月,父亲被高教部调回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胡济民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的虞福春教授、复旦大学的卢鹤绂教授一起,担负起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1957年,父亲奉调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原子能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与室主任何泽慧一起,带领青年人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26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