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

| 徐球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陈芳允的个人贡献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1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研究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造复杂庞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显然,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因为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卫星观测系统到底要采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研制什么设备。

一种方案是研制单脉冲雷达,另一种方案是当时陈芳允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我国研制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多普勒测速设备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陈芳允所提方案的好处是,在卫星上安装的信标设备非常简单,而且地面上设备也非常简单,一个设备就可以了。当时关于采取哪一种方案,进行了很多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以雷达为主,多普勒测速为辅。

1968年,我国研制出了四代计算机和多普勒的测速设备,利用这个设备对美国的“探险者”22号、27号和29号3颗卫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测试以后,发现最管用的是多普勒测速设备。这套系统特点之一是设备很简单又非常可靠,而且测量的角度范围非常大,达到60度。当卫星从地平面上刚一冒出来,它马上就能观测到。所以,逐步确定将多普勒设备作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主要测轨设备。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2

1916年,我们的父亲陈芳允出生在浙江省黄岩县。

1934年,父亲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因对物理课感兴趣转入物理系学习。1938年毕业后,父亲留校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1945年,父亲赴英国留学进修,1948年带着满腔热血和世界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国。1963年,父亲与其他科研人员研制出原子弹保障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别人祝贺父亲时,他说:“我只不过为中国的原子弹做了一件小小的工作”。

1965年,父亲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测控方案。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

1983年,父亲首次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设想,后利用我国的两颗通信卫星进行了成功的演示试验,这为后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1999年,父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近几年,外界评价我们的父亲陈芳允是“追星者”。我们非常认同,认为其恰如其分。

父亲大半辈子与卫星打交道,跟踪、测控,让卫星为人类服务。

直到,他自己也成了一颗星——“陈芳允星”。2001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3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黄岩。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抵制日货,请愿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留校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他从此边干边学,逐步成为一个无线电电子学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任教的同时,他还在任之恭教授指导下,从事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1941年,他转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从事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的研制。

1944年末,他被派到英国留学进修期间,在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参加了海用雷达的研制和在“玛丽皇后号”船上的实际测试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这套仪器曾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后还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作为他们研究的参考。

1952年夏,陈芳允受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委托,筹备电子学研究所。一年之后,为配合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电子所筹备处作为一个研究室并入物理所。陈芳允的工作则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1955年陈芳允被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制订后,成立了电子研究所,陈芳允担任该所脉冲技术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毫微秒脉冲的产生、放大、显示等技术的研究。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组织大家成功地接收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了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不仅测出了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而且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

1964年,他接受机载抗干扰雷达的研制任务。同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陈芳允作为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总体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1965年,陈芳允任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所副所长。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4

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献给了国家的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凭借在英国留学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跟踪测量系统中,陈芳允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工作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陈芳允还积极参与了原子弹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设计方案,这为国家的核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芳允的付出和努力,无疑是他深厚爱国情怀和高度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1965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陈芳允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肩负起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开始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设备的研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陈芳允和他的团队面临了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建立了多个多普勒测量站,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测控网的建设,不仅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为我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5

有人曾经概括说,要想记住陈芳允先生记住两件事情就行了:他的头发从来是自己理的,他的衣服从来是自己补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陈芳允5岁入私塾,自小就显示出超强的学习能力。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4年,18岁的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38年,因为抗战爆发转入西南联大。

大学毕业后,陈芳允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所长任之恭看中了他的潜力,推荐他到自己的朋友,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无线电工作的倪尚达所在的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从事技术工作。

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主要负责生产用于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陈芳允在这里工作了3年,后来他报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他一考即中,1945年初,陈芳允前往英国的无线电厂研究室,后来转入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研制英国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1948年5月,陈芳允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两年后,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陈芳允当选为上海分院的工会主席。在此期间,他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

1953年,陈芳允被调到北京,负责筹备组建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钱三强深知电子学的重要,力邀陈芳允加入。1953年底,陈芳允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主要负责研制原子能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电子仪器设备。

26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