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中有陈芳允院士的位置,陈芳允的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1
陈芳允 (1916-2000),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人曾经概括说,要想记住陈芳允先生记住两件事情就行了:他的头发从来是自己理的,他的衣服从来是自己补的。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研究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造复杂庞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显然,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因为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没办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卫星观测系统到底要采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研制什么设备。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2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黄岩。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抵制日货,请愿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留校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他从此边干边学,逐步成为一个无线电电子学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任教的同时,他还在任之恭教授指导下,从事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1941年,他转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从事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的研制。
1944年末,他被派到英国留学进修期间,在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参加了海用雷达的研制和在“玛丽皇后号”船上的实际测试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这套仪器曾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后还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作为他们研究的参考。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3
“养病”的同时,陈芳允还密切关注着局势。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成果丰硕,为中国国防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建设以及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他力主建立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于1980年建成,并在1984年4月8日发射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时得到成功应用。
他提出的双星定位系统方案成为后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奠基理论。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4
在20世纪70年代,陈芳允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洞察到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立即投入到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旨在为国家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1984年,陈芳允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达到了高潮——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国家的通信事业插上了翅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陈芳允还提出了“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并在1989年成功实现这一设想。这一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陈芳允的这些贡献,无疑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忠诚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
陈芳允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还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人格。他的诗句“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科学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奉献。陈芳允的一生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
陈芳允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一生,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48年,陈芳允乘坐客轮回到上海,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陈芳允参与研制的这套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曾被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
1951年,陈芳允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受吴有训委托组建的电子筹备处并入物理所,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次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与“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工作以及新电子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该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与毫微秒脉冲有关的多项技术的研究。次年,在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陈芳允及其团队成功的测出该卫星过顶时多普勒频率曲线以及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58年后,陈芳允先后完成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
1964年至1965年,陈芳允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与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主持了“东方红一号”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1970年,陈芳允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该系统成为了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197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担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次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后,先后提出“双星定位系统”与遥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及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6年3月,陈芳允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建议,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863计划”,1991年,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