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

| 徐球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的事迹大家了解吗?钱骥为什么能得到两弹一星的奖章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篇1】

1965年以来,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几百项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74年后,主持修订“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方案和“实践二号”科学卫星方案;重视广播卫星、气象卫星方案探讨,组织预研、情报分析研究、成果鉴定、资料归档等工作。

1964年,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通过试验获得成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是1985年“东方红卫星和返回型卫星”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者之一。

“善于把握时机,是钱骥的一种生活智慧。”杨照德说。

1960年冬,中央发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在聂荣臻主持下,中科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确定了科学家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等,使科学家得以拥有“大计划下的小自由”。随着为科学家“脱帽加冕”工作的进行,中国科学界有了几分春风拂面的气象。

钱骥抓住机会,立刻向竺可桢等人再次陈述卫星研究工作特别是总体工作的意义,终使人造卫星技术预研工作顺利开展起来。1965年前后,钱骥又协助赵九章上书中央,这一次,党中央终于对卫星上天作出批示。那年春节后的第二天晚上,钱骥等人便迫不及待地到赵九章家里聚会,想到多少年的梦想就要付诸实践,大家都兴奋极了。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篇2】

1917年12月27日,钱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西下杖村,幼年就读于村里祠堂的私塾,接受了扎实的文化教育,打下了较好的文学根底。1929年钱骥考取了金坛县立书院小学,于第二年7月毕业,但是因家境贫困无力升学。在老师再三劝说下,钱父才同意让学习成绩优异的他继续读初中。

1930年8月,钱骥考上江苏省立南京中学。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阻止抗日学潮扩大,次年12月学校被迫解散,他缀学在家半年。1932年8月,钱骥重新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中毕业后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师。这一时期,钱骥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开始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

1947年,钱骥就受邀成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当时,研究所的同事们不是在欧洲读过书,就是在美国留过学,而钱骥凭借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和坚持不懈、勇争第一的精神,成为所里独一无二的、中国自己培养还能受到重用的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研究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由于钱骥早年参加共产党的外围工作,深得党的信任,所以被任命为中科院的设备接受专员。1952年,钱骥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二部(代号581)副主任,卫星设计院(代号651)业务负责人。

钱骥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参与我国地震观测台站网的建立和地球物理研究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联合向国务院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申请。1958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立“581专案组”(即1958年国家第1项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卫星探测及相关空间物理研究,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计划自此启动。钱骥被任命为“581”的副主任,负责在卫星的天线、环境格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卫星升空的理论依据。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篇3】

国立中央大学里的钱骥,恨不得张开每一个细胞去汲取知识——毎逢上课,他会集中精力听讲,随之提炼出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做出条缕分明的课堂笔记;每逢傍晚,他会早早等在图书馆门口,成为第一批阅览者;周末,他从不进城,也不去游览名胜,甚至不参加校园课外活动,就因为他牢记着父亲的谆谆告诫:一切以学业为重!

一切以学业为重的钱骥,屡屡在期末考试时以鹤立鸡群之态惊现校园。那时节,钱骥的存在,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校园里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这样的钱骥自然前途广阔,毕业后,他直接留校任助教,同时继续进修物理学。四年后,完成了所有知识储备的钱骥走进中央气象研究所,协助所长赵九章进行地球物理研究。那时他不过是个助理研究员,但他参与的地球物理研究,却是中国科技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钱骥与赵九章在所有的重大事务中都配合默契——两人共同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的行业规范;两人共同主导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研发制造;最为壮怀激烈的,是他们两人共同抗拒了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对气象研究所的强制搬迁令。

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行动链,期间需要足够的胆略与智慧,每一步稍有不慎,都将前功尽弃,并丧失生命。钱骥以他长于分析且敢于判断的科学家头脑,帮助所长赵九章拿出了滴水不漏的行动方案,最终为新中国保住了整个气象研究所。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篇4】

“事业就是生命”,这是钱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东方红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后,钱骥又带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研骨干先后研制了返回式卫星、科学卫星、通信卫星等,还提出了卫星通信的自主、保密安全等问题,扬起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风帆。

顺境中,钱骥不断奋进;逆境时,钱骥更,严格要求自己。“东方红一号”卫星即将大功告成时,在科学王国里纵横驰骋的钱骥却“帽子”满天飞。那时的他沉默寡言,不敢与别人说话,生怕自己有特务嫌疑而连累别人。随后,钱骥被赶下领导岗位,分到研究室当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他对此没有怨言,反而主动向接手卫星总体设计技术组织领导工作的闵桂荣倾囊相授。“东方红一号”上天时,被请上天安门城楼的有功人员没有钱骥,他在自己家中望向天穹,仍然为亲自参与、长期奋斗的目标终得实现而热泪盈眶。被平反后,钱骥无怨无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又接连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突破。

1984年4月,誉满航天界的钱骥住进医院。病重期间,他仍放不下祖国的航天事业,时时阅读、了解着世界宇航的动向。所幸,我国卫星发展日趋顺利,给病中的钱骥带来极大安慰。4个月后,钱骥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钱骥事迹【篇5】

由于表现优异,钱骥1959年被任命为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此后几年时间,他率领各个小组到相关研究单位,协调资源和进度,先后落实了200多个预测和试验项目。还组织完善了6个科研室,在卫星技术、火箭探空等8个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卫星升空的根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箭探空,它不仅是导弹、核爆炸实验急需的项目,还是卫星发射的中间步骤之一。1963年,在钱骥的指挥下,T-3探空火箭成功测出高空的风力情况。此举可通过雷达反射测出速度、加速度、方位等数据,计算出高空的风向、风力等,以助卫星升空。

1964年,钱骥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通过试验获得成功,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第二年,钱骥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大量的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他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65年8月2日,中央专委正式批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立项,同时提出卫星总体技术方案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这十二个字看起来简单,执行起来难度却非常之大。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得去”,中国在长征一号火箭的第三级上试制安装了新研制的固体火箭。“抓得住”是指卫星发射后,不管气象情况如何,都能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听得到”是说要能用一般的收音机收听到卫星发送的声音。“看得见”,是指在地球上人们能用肉眼看见卫星。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研制任务书。

卫星设计方面,钱骥等专家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按照工程卫星的设计,只安装《东方红》的音乐装备,不装复杂的探测仪器。只要卫星上天,能播放音乐,就说明中国已掌握了火箭、卫星、测控、发射、地面环境等一整套卫星工程技术。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再在此基础上发射科学探测卫星。

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