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钱骥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篇1)

由于表现优异,钱骥1959年被任命为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此后几年时间,他率领各个小组到相关研究单位,协调资源和进度,先后落实了200多个预测和试验项目。还组织完善了6个科研室,在卫星技术、火箭探空等8个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卫星升空的根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箭探空,它不仅是导弹、核爆炸实验急需的项目,还是卫星发射的中间步骤之一。1963年,在钱骥的指挥下,T-3探空火箭成功测出高空的风力情况。此举可通过雷达反射测出速度、加速度、方位等数据,计算出高空的风向、风力等,以助卫星升空。

1964年钱骥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通过试验获得成功,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第二年,钱骥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大量的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他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74年,他又主持修订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方案和“实践二号”科学卫星方案。他长期重视广播通信卫星方案探讨,重视预研工作资料积累、情报分析研究、成果鉴定、资料归档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篇2)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

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59年到1964年底,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全面推动卫星预研项目进展。他先后组织和完善了6个研究室,在火箭探空、卫星总体等8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人造卫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1965年5月,在国际卫星系列规划会议上,钱骥报告了《发展侦察卫星的设想》。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卫星设计院,即“651”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和分系统技术设计。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篇3)

钱骥,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之一。1947年,钱骥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管理研究所的业务,负责实验室及探测仪器。曾修理多台不同型号气象探测仪、真空管检验计和电子频率计。为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钱骥提出应建立规范,进行定期仪器标定,研究制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是气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钱骥在开展地震研究工作方面,早期曾对地磁、地震波进行研究。

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大型工程投入设计,急需地震裂度评估资料,地震观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钱骥协助李善邦进行地震台站网布局规划研究,对地震台址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地震台站布局应综合多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按层次设置分级管理的设想。曾协助组织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表》,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曾翻译了《测震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系统地介绍地震仪器设计原理、标定技术,推动中国国地震观测仪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将地球物理学列为填平补空的重点发展学科,钱骥协助赵九章负责规划起草工作。他综合了地震、地球、物探、气象、地磁等方面的专家意见,提出制定远景规划不仅要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应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配合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和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的总目标,进行综合研究。他曾提出规划总目标、规划重点,地磁台、地震台、电离层台、宇宙线台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观测网,建立专业研究所促进发展,加速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的制定促进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篇4)

1964年,中国尖端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经常到各研究所调查研究,了解卫星配套的预研课题进展情况,看到在力学、传热学、电子学、半导体、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成果,为卫星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10月下旬,钱骥陪同赵九章去酒泉发射基地,参观导弹发射试验,充分了解到运载火箭技术进展情况,已可以把卫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了。他认为发射卫星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科学价值,还能为中国发射远程火箭提供空间环境资料。钱骥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科技、工业都有了一定提高,又积累了多年火箭探空经验,为卫星上马做了不少技术储备。同时发射卫星又可进一步带动促进中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发射卫星计划。

1965年10月,钱骥在国家召开的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告。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总体组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分系统技术设计工作,拟定各分系统设计指标。为落实各项任务与技术要求,他还率领总体组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协调,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1970年4月24日,中国按计划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骥事迹(篇5)

1917年,钱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普通小职员的家庭。“骥”是千里马的意思。钱骥父母的心愿是:儿子长大像千里马一样,志在四方。

1943年,钱骥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理化专业。1947年,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

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59年到1964年底,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全面推动卫星预研项目进展。他先后组织和完善了6个研究室,在火箭探空、卫星总体等8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人造卫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1965年5月,在国际卫星系列规划会议上,钱骥报告了《发展侦察卫星的设想》。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卫星设计院,即“651”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和分系统技术设计。

25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