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
吴自良是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奖者之一,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最新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篇1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出生于浙江浦江前吴村,幼年丧父,母亲抚养他长大。1926年,吴自良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读书,激发了他学习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当时的环境下,初中的他已经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这样贫穷落后”,“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逐渐地产生了要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2年,吴自良考入杭州高级中学,这是一所提倡科学救国的学校。注重数、理、学、英等课程的学习,高中时期的吴自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世纪20-30年代,我国航空事业方兴未艾,一些高校新设了航空机械系。1935年,吴自良考入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本是学习矿冶的他,听到学校新成立了航空机械系,想加入“航空救国”的队伍中,凭借良好的成绩转到航空机械系学习。
1943年,吴自良赴美在卡内基理工大学学习冶金,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Ba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ki)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吴自良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埋头苦读,悉心钻研,在物理冶金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博士论文“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立意新颖,逻辑严密,获得了一致好评。博士毕业后,他留在卡内基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做博后。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篇2
1939年7月,在北洋工学院读航空机械专业的吴自良,从内迁至陕西省城固县的西北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云南雷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任设计员。一江之隔的对面, 就是缅甸的小镇南坎。从南坎往这边看,一片是荒蛮的丘陵山坡,一片是近似原始的茅草棚子,如果不是高高竖起的一面美国国旗,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这里就是从杭州迁来的中央飞机制造厂的。
一声牛叫,常常让吴自良想到自己的童年,傍晚赶着牛回家时,姆妈都要摸一摸牛肚皮。假如牛肚皮是瘪的,吴自良就甭想吃饭了。姆妈会斥责他说:“那么大的山坡,那么多青草,老牛竟然吃不饱,不是你贪玩去了,又是什么原因呢?”从童年时代起,吴自良就摈弃了自欺欺人的恶习,直到90岁高龄时他还勉励年轻人“自己不努力,老天都帮不了你。”不过,在云南雷允待了不到三年,老天并没有特别眷顾这个抱着“航空救国”梦想的设计员,从1940年到1942年,日机不断轰炸中国西南的工厂。1942年,日本轰炸机将飞机制造厂夷为平地,工厂解散。吴自良撤退到昆明任中央机器厂副工程师。
1943年吴自良在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读研究生,后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过着月薪400美元的高薪生活喝洋酒、买西装。正当他差点乐不思蜀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服装店员对他的侮辱唤醒了他的爱国情怀。那个普通的小店员,竟然将来买西装的他,看成是一个洗衣工:“嘿,穷困的中国人,把这些脏衣服拿去洗洗,洗完后再给你工钱。”吴自良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断摇头,很是愤懑:“祖国不强大,子民走到哪儿都受欺辱呀!”面对无理的讽刺和嘲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祖国的强盛来回击他们!
时光飞移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下决心要搞原子弹。铀是原子能工业的主要原料,把铀235从天然铀中分离出来是原子能工业和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技术之一,也就是要使用——关键部件“甲种分膜”。那时,只有美、苏、英三国掌握这项技术,且都被列为重大国家机密,严禁扩散。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本来就没有甲种分离膜,又赶上中苏关系恶化,专家撤走了,技术资料也带走了。就算不带走,中苏关系破裂时,人家就一直防着咱,把绝密的甲种分离膜资料放在苏联大使馆里,连让中国人看一眼的机会都没给。绝不仰人鼻息,“死了张屠夫,还吃混毛猪”不成?再难咱也要干出来。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篇3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吴自良爷爷带领科技人员完成了特种合金电阻丝的任务,获得了表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核垄断,他积极参与原子弹技术的研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脏”。这一成果获得了198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吴自良爷爷在荣誉面前表现出无私的精神,他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奖状复制后发给每位参研人员,金质奖章也交给了上海冶金研究所。他为人谦逊、淡泊名利。吴自良爷爷强调团队的努力和国家的需要,认为个人的荣誉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还毅然放弃个人志趣,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这些精神品质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体现。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隐姓埋名,为打破西方国家的核讹诈、核垄断,维护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十几年如一日般地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他们曾在新中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埋头演算,也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日夜奋战。吴老也是其中一员。
1917年12月25日,吴自良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193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前身),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
1943年, 学习航空技术出身的他去美国深造, 改行在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这些经历造就了他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知识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篇4
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院士虽然和金属物理材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可依然“凡心”未改,童心未泯。晚年的吴老,完全出于好玩,不惜花20元“巨资”,从自由市场上买回一只“叫哥哥”,也就是蝈蝈。叫哥哥叫挺欢,声音也十分好听,老两口都喜欢这个小东西,争着喂它吃毛豆。谁知过了几天,这原本叫得挺欢的叫哥哥竟然渐渐地不叫了!老伴半开玩笑地说:“老头子,你不是连原子弹都研究过吗?这蝈蝈为啥不叫的事,怎么说也比你那原子弹简单得多。你就给研究研究嘛!”
照常理说,这老伴的话是完全不必当回事儿的。充其量再花20元去买一只嘛!吴自良却叫起真来。他仔细观察,并试着控制小东西的进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蝈蝈的胃口挺难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懒得再叫的。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一条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他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告诉老伴,两老口都严格照此办理,那叫哥哥不仅真得又重新叫了起来,而且还比以前叫得更欢、声音也更加好听了!于是,这享誉国内外的金属物理材料专家,便又获得了一个“蝈蝈专家”的美称。
吴自良在病榻上写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写到:“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他在回忆研制“甲种分离膜”那段经历时写到:“____当年找来了科学元帅聂荣臻,亲自布置了要制成原子弹的任务,当时这个任务叫‘两弹一箭’。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口袋里装满了完成这个大工程的各个‘链条’”。“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此举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尼克松也‘打着白旗’来投降,____脸上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人生一世,有此足矣!”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事迹篇5
1961年底,国家下达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集中组织有关关专家和和科技人员到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攻关,任命吴自良为总负责人。上海研究所的小院子,经常彻夜灯火通明。燥热的夏天,338℃的高温,电扇是没有的,门窗是紧闭的,资料是不许带出大大楼的,工作是绝密的怎么办?早上四五点钟开工中间回宿含休息,晚上五六点钟完饭后再按着上班。吴自良“警告”同事们说:“你们来参加这项工作,就要做好准备“竖着进来,横着出去。”这是件有关中国的原子弹能否成功的大事情,在当时属于国家的高度机密,各个组的房间是隔离的,互相之间是不连通的,每天工作完了以后,文件都要封起来盖上图章,放进保密柜,人才可以离开。“过了好多年了,他一句话都不讲,”吴自良的夫人后来面对记者的采访,赞叹地说,“他是一个天才的保密者。”整整四个国庆节,吴自良没有离开过实验室。三年的埋头努力换来了甲种分离膜研制成功,中国人敲开了核大国的大门。
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正式报告:“‘心脏’被攻克,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元件性能良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造价仅为原来估算价格的1%!”中国成为世界上除了美英苏以外第四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1952年,机械工业部向冶金所提出研究苏联汽车钢40X代用品的要求。40X是含铬1%左右的中碳调质铬钢,是机械制造工业的支柱材料,世界各国都采用铭镍合金钢网系统,但中国少铬矿,且当时尚无镍矿发现,因此寻求无铬(或少铬)镍的低合金钢作为代用钢种是当务之急。吴自良当时以载重汽车后轴及其传动齿轮作为应用低合金钢的首选目标,经过奋战,终于达到目标。此项工作对日后建立中国自己的低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和示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高温超导热”。超导磁体可用于制作交流超导发电机、磁流体发电机和超导输电线路等。考虑到这种新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极端重要性,吴自良不顾年逾古稀,仍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他指导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深得好评。2006年的一天,吴自良在华东医院的病房里度过了他的生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严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等,一前来道贺。在众人面前,老人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国家所给予的‘两弹一星’功臣的荣誉 ,是当年在同战壕里的人,用青春与汗水换来的,荣誉不只属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