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杨嘉墀的科研经历有哪些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2025年(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篇1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他从小受“实业救国”的家族理念影响,不进私塾,就读于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童年的杨嘉墀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岁生日,杨嘉墀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小型的望远镜,杨嘉墀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用它观星探索,这也成为了杨嘉墀航天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
进入高小后,杨嘉墀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接触了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初步受到了民主、自由的熏陶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得他的思想逐渐活跃,反对封建束缚、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反帝爱国的民族感情被大大地激发。
1932年,13岁的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该校的机械工科是新设立的,新鲜的工科教材、多种类的设施设备,引起了杨嘉墀极为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触发了他“科技救国”的理念和抱负。
1937年,杨嘉墀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并担任《科学大众》杂志的编辑。1941年,杨嘉墀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杨嘉墀的大学生活正逢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和当时其他学子一样,早早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决心。
1942年,西南联大介绍杨嘉墀前往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了单路载波电话机的试制工作。杨嘉墀从原理分析、性能指标的确定、电路设计、电路试验,到整机设计、结构布局、元器件的选择、生产装配调试等方面深入研究,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于1945年做出了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篇2
1975年,杨嘉墀率团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六届大会。令杨嘉墀格外开心的是,这次去美国,终于能和他国立交通大学的学长王安见上一面了。王安当时已经是美国的“电脑大王”了,他邀请杨嘉墀参观了自己的电脑公司。临别时,王安拍拍老同学的肩膀说:“我要送你一件神秘的礼物。”说着,王安挥挥手,让秘书搬过来一个大纸箱,从里面取出一台电脑。
这台配置先进的电脑一看就价值不菲。杨嘉墀见了,忙连连摇手,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收。”“你听我说,”王安又重重地按了按老同学的肩膀,“这台电脑不是我送你的,是用你‘杨氏仪器’这几年的专利费买的。中国外汇管得严,美金不好带,折算成电脑带回去,对你更有用。”王安说起的“杨氏仪器”,将杨嘉墀的思绪带回到了他在美国留学、工作的时光。杨嘉墀从小就是个优等生。很多同学不认识他名字中的那个“墀”字,但他自己很早就知道,“墀”的意思是台阶,父母给他取名“嘉墀”,是希望他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地往上攀登。杨嘉墀也不负父母的期望,193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
1947年,他又赴美国哈佛大学,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先后担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一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嘉墀就听说学校正打算搞一个新课题:研制一台用来测量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仪器。他是在午餐会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每天中午,宾大的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员会端着咖啡和三明治,集中到图书馆里,边吃边聊最新的科研进展,这已经成了宾大的一个新风尚。那天午餐会的聊天主题就是这个复杂的仪器。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篇3
杨嘉墀从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起,历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1993—1997)理事长。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技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1961年12月至196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后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
1968年9月至1980年11月,历任七机部五院502所副所长、所长。
1979年5月至1983年1月,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
1980年7月,任七机部总工程师。
1983年1月至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技术顾问。
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
1996年8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中国卫星研制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是苏州人民的骄傲和楷模。(苏州新闻评)
他一生精仪表,掌自动,通信息,做人做事皆楷模,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创立、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篇4
“杨先生国内外朋友多,消息灵通,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上,不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躲不过他的眼睛。”跟随杨嘉墀20年的秘书张学会敬佩地说。自从我国卫星、飞船的研制基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成立后,杨嘉墀就来到了这里。
1983年,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不久,就引起了杨嘉墀的关注。此后,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计划,欧共体提出了“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进一步引起了杨嘉墀的深思。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计划的相继制定登台不是偶然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动员国家力量,发展高科技,带动综合国力,占据世界制高点。一种越来越紧迫的危机感攫住了他的心:科学技术已经落后很大一段距离的中国该怎么办?
1986年一个春日的晚上,杨嘉墀散步走到王大珩、陈芳允那里,谈出了他的忧虑。此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几位科学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王大珩执笔、其他三人签名的国家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很快完成。
这份倡议一路绿灯,直呈中央,为国家制定“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嘉墀思路敏锐、朝气勃发,见微知著、洞察前沿。他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提出很多好建议。张学会说:“杨先生不断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有了新建议,他就随手写成纸条。他提出的重大建议多是在纸条基础上形成的。”
2005年,事隔“863”倡议19年,杨嘉墀在86岁高龄时,又带头提出了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和五位院士一起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并得到了高度重视。
杨嘉墀两弹一星事迹篇5
当时,正是战事吃紧的时候,恨不能上战场杀敌的杨嘉墀很快有了用武之地,中央电工器材厂调他过去,协助研究单路载波电话样机。对当时的中国来讲,研制这种样机还是第一次。经过两年多的科研攻关,1945年,只有26岁的杨嘉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一举轰动科学界。年少成名的杨嘉墀并没有志得意满、裹足不前,这,只是他“科学报国”的序曲!
1947年,杨嘉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到哈佛大学留学的机会,当他听说在哈佛上学还可以选修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时兴奋不已。回忆起这段求学往事,杨嘉墀80多岁时仍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对记者说:当时,哈佛的学费一学期200美元,麻省理工因为是工科学费是375美元。
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杨嘉墀,往来奔波于哈佛和麻省,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修完所有课程,以A等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1949年4月,杨嘉墀又在哈佛取得博士学位,这位中国面孔成为哈佛名副其实的天才学霸,因为他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接连读完了硕士和博士。1949年10月1日,身在大洋彼岸的杨嘉墀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新闻时,顿时热泪盈眶。归心似箭的杨嘉墀当即申请回国,却受到美方的无理阻挠。时时刻刻盼着回国的他没想到,这一等竟然是七年!
既精通仪表仪器,科研能力又十分出色的杨嘉墀,很快在美国科技界站稳脚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上世纪5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担任副研究员的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他的这一发明成功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被命名为“杨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