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

| 徐球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是怎样的?任新民事迹中有哪些值得关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篇1

年少心怀报国志,任新民14岁就加入共青团,抗日的硝烟中,1934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七七事变后转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改学兵器制造。

1945年,任新民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他立志要学成归来报效国家,于是独自赴美国学习。任新慧说,当时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在美国留学期间,任新民边打工边学习。

在美国,任新民考入了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力学系,先后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与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在工程学理论方面取得很深的造诣,这为他后来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8月,渴望回国效力的任新民,不顾导师的劝告和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他强忍父亲辞世和儿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当时在中国,“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1955年钱学森千辛万苦归来,就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里,任新民与钱学森初次相见,在对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的问题上,钱老脱口而出:“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当晚,两位专家彻夜畅谈。钱学森赞赏他才识过人,这次见面,开始了两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航天合作。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篇2

任新民,安徽省宁国市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优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却留不住一颗拳拳报国心,任新民的根在中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毅然决定返回祖国,为国出力,实现他报效祖国的夙愿。几经辗转,他终于在1949年8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成为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员。

1956年,当钱学森开始负责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任新民任总体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8年5月29日,聂荣臻向国防部五院部署P-2导弹仿制工作,这枚导弹被命名为“1059”,任新民被任命为“1059”的发动机总设计师。他同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以及承制单位的科技人员通力合作,虚心向苏联专家请教,硬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一个个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发动机材料、液氧、高压减压器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不仅保证了“1059”导弹的仿制成功,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还为我国导弹事业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篇3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1930年底,因宣城庙埠暴动失败,老师被捕,任新民与组织失去联系,只好暂时在家乡的一所小学代课。半年后,任新民带着求知报国的渴望,只身来到南京求学,被南京钟英中学免试录取高中部。

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1937年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0年毕业,任兵工署重庆21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篇4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的抗震形势也十分紧张。为了防范余震,按照规定,人们不允许再进入建筑物,都住进了防震棚。

那时,“331”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常常“违反”规定,并被工作人员“抓个正着”。

一天夜晚,巡逻人员发现办公楼三层竟然还有房间亮灯,上楼推开门才发现,任新民还在“沉浸式”办公。巡逻人员多次“劝返”,他才略显尴尬地笑着说:“好,好,这就走,这就走......”嘴上一个劲答应,却不见起身,大家也拿他没办法。

白天,任新民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查阅资料。一次,内勤班长临时返回办公室取东西,发现隔壁有动静,于是打算一探究竟。她用内勤班的钥匙打开任新民的房门,两人一照面都被吓了一跳,打过招呼恢复常态后,任新民又埋头钻进资料中。

这位内勤班长时常感慨:“任部长话语不多,不摆架子,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主儿。”

为了工作,任新民“冒险”的场景还有很多。1983年5月25日,“长征三号”三级进行第一次全系统试车,仪器舱部位起火,实施了紧急关机。消防设备随之启动喷水灭火。警报还未解除,任新民就要爬上试车台,试图查明起火原因。

工作人员赶紧拦他:“任老总,发动机还没有冷却,有爆炸危险!”任新民认为不要紧,他坚持爬上试车台,找出故障所在时,全身也被淋得湿透了。

任新民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篇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身居大洋彼岸的任新民欢欣鼓舞,感到报效祖国有望了。他几经周折和艰辛,于1949年8月回到了故乡,9月应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招聘任研究员。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1975年6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任新民曾担任多项大型航天系统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从1979年起,他连续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1985年起,他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并兼任航天行业评审组组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88年又被该院聘任为理事;1988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他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聘任为兼职教授;1988年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

早在1956年春天,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时,曾作为科技专家的代表参加了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

26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