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

| 徐球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是怎样的?郭永怀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奖章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篇1

我国 “两弹” 研制工作启动后,郭永怀坚守国家机密,默默投身原 子 弹秘密研制工程,倾尽全力。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 子 弹爆 炸试验成功,背后凝聚着郭永怀的心血与智慧。此后,他又全身心投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以及导 弹热核 武 器研制工作,频繁穿梭于北京与荒无人烟的试验基地之间,不辞辛劳,毫无怨言。

1968 年 12 月,郭永怀在试验基地奋战两个多月后,因发现重要线索需紧急赶回北京。他从基地赶赴兰州,再转机回北京。5 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突发意外,在距离地面 400 多米处失去平衡,偏离跑道,坠毁于 1 公里外的玉米地,瞬间火光冲天。当人们冲向失事现场时,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紧紧相拥的两具遗体,虽已被烈焰焚烧得面目全非,但仍保持着相拥的姿势。他们便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众人将他们分开时,发现郭永怀胸前夹着的公文包完好无损,里面装着绝密资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怀以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对国家至关重要的资料,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噩耗传至中南海怀仁堂,正在接待外宾的____当即中断会谈,悲痛万分,潸然泪下。与郭永怀并肩多年的钱学森亦悲痛欲绝,他曾高度评价郭永怀:“他顶两个我。” 如今挚友离去,钱学森痛心疾首:“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篇2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郭永怀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2月5日当他从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

郭永怀先生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他用智慧、热血和生命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写出了最壮丽的篇章,他在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秘密历程中,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奠基人之一,也是核弹走向武器化的开道先驱。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篇3

回国后,郭永怀参与规划我国力学发展的蓝图,在空气动力学等力学学科的建设以及力学人才的培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除了教学研究工作,他还参与了一项更为艰巨且重要的工程——制造中国自己的核武器。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相关的技术专家、设备和资料,中国的“两弹”工程因此陷入困境。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王淦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彭桓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负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研制步伐,中央决定在青海建立核试验基地。郭永怀等一大批专家响应号召,隐姓埋名、扎根大漠,迁到了这个基地。

从那时起,已经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不畏条件艰苦,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心悸、胸闷、浮肿等症状,与年轻人风餐露宿、同吃同住同工作,始终坚守在爆炸试验现场。

高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郭永怀一行曾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核弹试验。郭永怀每天坐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吉普车里,颠簸行进4个多小时。在戈壁滩上,由于没有帐篷,所有人只能席地而坐,啃着冻馒头和咸菜,就着从兵站要来的一暖瓶热水当午餐,郭永怀也不例外。

他们忍受着最低可达-40℃的严寒和荒凉的环境,夜以继日地反复进行计算、研究及爆破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为了这一刻的来临,郭永怀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篇4

1968年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份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要赶回北京。为了安全,周恩来总理曾经叮嘱过郭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但郭永怀为了赶时间仍是经常飞来飞去。那天他得知当晚兰州将有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北京,便驱车前往。临行前大家都提醒他晚间飞行不安全,郭永怀却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

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得知后顿时失声痛哭,良久不语,痛心疾首地下令彻查事故原因。挚友钱学森更是哀恸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远在青海核试验基地的同事们听到这一噩耗,全都陷入一片悲伤中。至今健在的老科技员陈裕泽受访时哽咽地说:“听到他(郭永怀)去世的消息,我们感觉失掉了一个擎天大柱子,觉得我们今后找谁去问,找谁去讨论,找谁去请教,一下子感觉好像空了,一下子就感觉不知所措了,这种感情啊,到了70年代,还是很悲痛,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叹,要是郭永怀还在就好了……”

郭永怀科学家主要事迹材料篇5

1956年,郭永怀和夫人李佩终于踏上祖国大陆,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我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

很快,他与钱学森搭档,承担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工作。从学科设置、人员安排,到课题选择、实验室建设,郭永怀都亲自筹划实施,甚至连外文期刊订阅和图书馆管理都亲力亲为,后来还承担起主编《力学学报》的任务。

回国后,郭永怀继续从事和倡导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前沿领域研究,提出不少极富预见性的观点。

1957年,郭永怀参与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了力学学科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规划了我国高等院校力学专业设置。

郭永怀曾寄语回国后指导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对此,他身体力行,长期为开在清华大学的工程力学研究班授课,培养了一批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1960年,郭永怀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力学方面的工程技术领导工作。原子弹的引爆方式、核航弹的结构外形、导弹核武器再入技术等,都离不开他的贡献。

1965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设计院业务领导工作,承担人造卫星本体设计任务,负责回地式卫星方案及气动设计,为我国研制人造卫星和发展航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两弹一星”之外,郭永怀还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大型工程防护、小型防空导弹和反导弹研究等领域,都留下了他深刻的印记。

27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