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新鲜出炉,郭永怀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篇1】
郭永怀,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09年出生。193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
1940年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后和钱伟长、林家翘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41年5月到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当时空气动力学的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1945年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与西尔斯教授等科学家共同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在粘性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956年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0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1961年任第一颗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氢弹的结构设计、飞行弹道空气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参加完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乘坐的民航班机失事,不幸牺牲。同年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篇2】
在那片辽阔的山东荣成,有一个名叫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地方,这里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郭永怀。他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让人心生敬意,又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1909年的春天,郭永怀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自小,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勤奋。十岁时,他被送进私塾,从此开启了学霸模式。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书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仿佛有魔力,深深吸引着他。他的勤奋和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一路从农村学堂考入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师从著名光学家饶毓泰教授。那时的他,心中已种下了一颗探索科学的种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用知识改变国家的命运。
时间来到了1938年,抗战的烽火连天,北京大学南迁昆明,与清华、南开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郭永怀毅然放弃原有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立志学习流体力学,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几年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英庚款留学生资格,准备远赴重洋深造。
然而,在即将登船的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护照上竟然有日本签证,要求在日本横滨停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侮辱,郭永怀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回想起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同胞,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屈服于这样的要求呢?他毫不犹豫地撕毁了护照,与同学们一起走下邮轮,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篇3】
郭永怀于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个农村家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他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庚子赔款名单赴英留学。1941年辗转成为了冯卡门的弟子,和钱学森成为了师兄弟。
在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岁月里,海外游子纷纷递交回国申请书,期望一起共建新中国。但是由于美国的阻挠,被审查、幽禁、没收资料、甚至无休止的骚扰,想尽了一切办法阻止他们回国。当美国人问郭永怀:“如果美国和中国开战,你会不会为美国效力?”郭永怀用标准的英文响亮的回答道:“NO!”为了能够顺利回到祖国,郭永怀将在美国积累十几年的大批科研资料、讲义、手稿尽数焚烧。
他当着美国朋友的面将厚厚的一摞重要手稿扔进火堆燃起熊熊大火。他下定决心,必须回国!最终在1956年,郭永怀带着家人踏上了回国的旋梯。
回到祖国后,郭永怀和钱学森等一众学者共同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为中国组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了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郭永怀临危受命,他和王淦昌、彭桓武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王牌。
为了完成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工程,郭永怀秘密驻扎在西北高原某核武器研究实验基地,他顶着高反高寒,材料奇缺,甚至连一口淡水都喝不上,连饭都烧不熟的艰苦条件,足足坚持了3年,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篇4】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与钱学森、钱伟长成为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同门师兄弟。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郭永怀经过4年多的辛勤研究,终于在跨声速难题的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来聘请他。郭永怀选择了到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参与创办航空研究生院。
美方给了他一张表,上面有一项选择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虽然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研究资格,但郭永怀还是毫不犹豫地填了“NO”。一次,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做学术报告,他渊博的学识、修长的身材、谦逊的风度吸引了前来聆听的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留学生李佩。李佩谈吐文雅、举止娴静、服饰得体,也引起了郭永怀的注意。由于都喜欢古典音乐,两人越走越近。1948年春,他们在纽约州小城绮色佳市市政厅结婚,市长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婚后,他们把家安置在绮色佳市中心的一幢三层花园别墅,步行15分钟就可抵达著名的绮色佳瀑布,周围有博物馆、图书馆、咖啡馆和中小学校。那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宁静、富足、幸福。李佩将家布置得温馨舒适,他们在晚餐后一起喝咖啡、听音乐、散步,并一同招待朋友、同事和学生。
两弹一星郭永怀元勋事迹【篇5】
为了了解郭永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永怀》话剧的创排者之一的史歆祺去了研制原子弹的青海221基地,她这样形容原子弹试爆的环境:“很不现代,一看就是没钱才那样弄的一个土墙。”
话剧排演中,她发现最难的不是大量对白,也不是飞机失事时细碎的肢体动作,而是演绎条件的艰苦——人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是用一种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在说话的?
“喝碱水、住帐篷、煮野菜……这一段很难排得出来感觉,大家都没经历过。”史歆祺说,“你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人,就是演不出那个时代的难。”
他们不得不引导年轻的演员们去想象。在高原冬季住帐篷,早上醒来,要先用手捂着按摩一会儿,才能睁开眼睛,因为眉眼上都是霜冻。
饥饿一度成为原子弹研制工程的最大障碍。《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中描述,当时科学家每餐只能吃到一个馒头、一角钱的干菜汤。附属电厂的职工用变压器泄漏出来的油炸青稞面吃。饥饿使人便秘、浮肿。核武器研究所将近一半的人得了浮肿病,副所长彭桓武的脚肿到穿不进布鞋。
高原的冬季漫长,郭永怀一行曾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进行了一个月的核弹试验。54岁的郭永怀坐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吉普车里,每天颠簸行进4个多小时。戈壁滩上没有帐篷,所有人席地而坐,啃着冻馒头与咸菜,配着从兵站要来的一暖瓶热水当午餐,郭永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