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6篇

| 刘慧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现代应用数学家。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一览6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1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特别是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许多重要成就,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钱伟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我国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伟长——从小立志救国

姓名:钱伟长

生卒年:1912—2010

籍贯:江苏无锡

钱伟长出生在无锡乡下七房桥村的一个贫穷的诗书家庭。13岁那年,他来到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和国学专修学校读书。两年后,他考取了苏州中学高中部,学习了一些数理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

凭借总分优势,钱伟长顺利考取清华大学。1931年9月,钱伟长打算北上到清华大学读书。他一面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一面想,要是能穿得体面些去北京就好了,可是家里没钱买衣服。好在他的婶母是位裁缝,当时正好有客人要做衣服,有料子。婶母就用客人的料子给钱伟长做了件像样的衣服,让他穿着到大学里报到。

来到清华,先要体检。钱伟长由于家里穷,缺吃少穿,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很担心不能过关。体检时先要量身高,18岁的钱伟长1.49米还不到;然后是测体力,负责体检的马约翰老师让他绕着操场跑一圈。他就拼命跑,结果刚跑完一圈,就上气不接下气了,最后还累得躺倒在地上。他的体质太虚弱了,按理说是不合格的,但马约翰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能拼命跑,精神可嘉,就算合格吧。就这样,钱伟长被录取了。

入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专业。钱伟长文史科目的成绩明显优于理工科目,因此被理所当然地分入中文系。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的钱伟长一心要进物理系。当时许多新生也都抱着类似的想法,纷纷要进物理系学习,但物理系只要10名新生。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亲自出面做大家的工作,绝大多数人被劝回去了,但钱伟长还是“赖”在那里,苦苦请求吴教授让他转入物理系。

吴有训教授查阅了他的试卷,发现其物理成绩只有5分,感到很为难,于是苦口婆心地劝他重回中文系。钱伟长却站在那里不走,执着而又满怀歉意地对吴教授说:“现在我的数理化成绩确实不如文史,但我认为理工比文史更能救国,因为我们要有飞机大炮,才能把日本军队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吴有训教授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打动,就答应他试读一年。钱伟长十分高兴,回去拼命地学习数理化等科目。那一年,他除了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理、数学和普通化学上。

开始的时候,钱伟长像学古文一样,熟读各种物理学书籍,把其中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效果却不理想。每个星期20分钟的课堂测验,他竟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真是欲哭无泪。吴有训教授见他如此用功,考得却这样糟糕,就找他谈话。没想到钱伟长进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说:“吴教授,请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吴教授见他忐忑不安的样子,微笑着说:“哪个要你离开物理系了?叫你来,只是想告诉你一些学习方法。”他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学物理不能像学中文那样追求文字的记忆,而要体会其深刻的概念和含义,要学通,通就是懂,只有懂了才会用,会用了自然记得了。”钱伟长长舒了一口气,仔细品味老师的话,才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一改先前的学习方法,开始在“通”和“懂”上下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考试及格。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外语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80多分,得到了素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教授的认可。后来,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最终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钱伟长成才启示

相信自己,把握机遇,勇往直前。

发现自身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

不断地挑战个人极限,超越自我。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2

钱伟长被誉为中国近代的“力学之父”,他从小就是一个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通过不断的努力,他才考入了清华。

钱伟长的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四九,可这并不影响他在各个方面的出类拔萃,他曾经参加过各类体育活动,比如跨栏长跑、足球队等等,他甚至还进入过国足,和队友一起拿到过冠军。

优秀的人真的是不限制领域的优秀,比如在抗疫战线上,始终身先士卒的钟南山,他在青年时代参加全运会男子400米栏时就曾打破过全国记录。

钱伟长与早期的科学家一样,都前往海外留过学,面对海外的高薪利诱,他们都拒绝了,因为祖国建设更需要他们。

虽然这些科学家无一例外的经历过某个特殊时期,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初心,一心为国贡献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不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付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与家人,可他们宁愿守住清贫也要让自己的理想发光,如果不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哪里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呢?

钱伟长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即使如此,他依然热爱着祖国,热爱着生活,在98岁高龄时,依然做着不朽的贡献。

钱伟长的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勇敢信念,他本是学文科出身的,却成为了中国的力学之父,他身高不足,却能拿到足球冠军,这也许就是老一辈人内心中的坚韧吧。

正因为这些精神,钱伟长才刷新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在他的身上一次次的标出了不同的桂冠,“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等等。

现在的人常以“斜杠青年”为傲,殊不知钱伟长早就打破了“斜杠青年”的标签,成为了垮领域的模范。

钱伟长的家族荣光应该追溯到吴越国王钱镠六世孙钱进,钱家就是出自于这一脉,钱伟长的父亲是钱穆的哥哥,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果然家族的荣光都是有传承的,比如金庸的姑表哥是徐志摩,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则是金庸的堂姐和堂姐夫。

不过钱伟长的家族虽然厉害,但钱伟长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以至于经济拮据,导致他长期营养不良,钱伟长始终长不高,18岁时也只有1米49。

在父亲去世之后,钱伟长在家族的支持下完成了学业,越是经受过贫寒苦楚的人,越知道努力的意义。

钱伟长在文科上见长,但是理科却不甚理想,在高考后,他的文科几乎都是满分,理科就有些“惨不忍睹”了,清华的教授觉得要是不录取这个人,简直是浪费人才,可录取的话,这理科也太为难了,后来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认为人才难得,于是破格录取了钱伟长。

进入清华后的钱伟长就如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青春,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的男子跨栏比赛,获得了此项目的第三名,紧接着又参加了各项体育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后来他因为技战术出色,踢进了国足,并且在一次比赛中与队友斩获了冠军。

钱伟长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不断的运动中,他的个头居然窜到了1米65,这实在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假如日子就这样流走,不出意外的话,毕业之后,他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或者会成为历史领域的大咖,可偏偏在此时,九一八事件爆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

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敌人的坚船利炮让中国大地变成了一片焦土,此时的钱伟长和所有爱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愤恨,恨侵略者的猖狂,也恨他们的贪婪,满目疮痍的山河激荡起了钱伟长心中的信念,他要为了祖国崛起而换专业,于是他弃文从理,要求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

可是转系哪里有这么容易,且不说钱伟长的理科是多么糟糕,当时竞争着要去物理系的学生也甚众,钱伟长在这些学生中可以说是条件最差的,因为物理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导致了物理系的教授不收,历史系的教授又舍不得放。

钱伟长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客观的问题,于是他便去物理系教授那里软磨硬泡,还动用了手上的一些“关系”才勉强说动物理系的负责教授吴有训。

不过要进物理系不能仅凭关系,还要拿硬实力说话,为了让理想照进现实,钱伟长天天泡图书馆,直到最后从一个对物理一窍不通的学渣,逆袭成了学霸。

转系后的钱伟长像开了“外挂”一般,不仅学习优异,还拿到了公费留学生的资格,成为冯卡门的学生,想要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必须是本专业万里挑一的人,可见钱伟长当时是多么努力。

在海外留学期间,钱伟长依然是优秀的,在物理领域获得过很多成就,就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夸赞他的优秀。

可无论国外给予他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钱伟长的心是“红色”的,他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之中。

钱伟长在海外留学之时,发现了弹性力学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到祖国后,钱伟长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进行科学实验。

为了弥补中国在力学方面的缺陷,钱伟长经常泡在实验室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直到《弹性力学》横空出世。

历史是一座大山,压在普通人的头上都会改变命运,钱伟长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期,他失去了教书的资格,去做了锅炉工,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下放的工厂设计出了液压机床。

岁月一直流淌,钱伟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在研究课题,特别是针对中国坦克经常在半路“抛锚”的问题,他找来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耗时三年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钱伟长那一代科学家,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心中始终装着祖国,他们那颗赤子之心一直都为祖国而跳动。

1979年,历史给予了钱伟长清白,他没有一点怨言,一直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坚信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热爱祖国,从热血青年一直到耄耋之年,钱伟长的初心从未改变过。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3

他是一名科学家,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他是一名教育家,一手创办了上海大学,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并时刻关注民办高校、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就是钱伟长,一位出自书香门第、留学海外、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大家,一生成功扮演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日前,记者专门前往上海大学拜访这位卓越的长者。

在最近几十年,钱伟长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日渐鲜明。钱老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里面闪烁着的前瞻性观点不得不让人钦佩,他在1984年就主张“我们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强调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如今产学研合作、三区联动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他主张拆除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墙。他还说,“我是反对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要统一,我也反对。教学大纲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我也是反对的。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真知灼见依然值得今天的大学深思。

当我问钱老最近在忙什么,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正忙着一件“大事”:给苏州中学高二·十六班的同学回信。正在开展“向院士学习”的高中生们专门把自己的班命名为“钱伟长班”,他们希望听到来自钱老的教诲。秘书说:“不管多忙,不管身体状况是否允许,这样的信他是一定要回的。”因为,在钱老心里,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学生总是他最大的牵挂。秘书已经按照钱老的意思给学生拟好了回信,写满了整整两页A4纸,信里说:“希望学生从活动中学到院士的精神,学到忧国忧民、祖国至上的品质,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锐气。”

在这位自强不息的95岁老人心中,爱国和教育是永不磨灭的主题,相信这仍然会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示。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见到钱老的时候,他正坐在清晨的阳光里,一个人摆着棋谱。白色的衬衫外面套着黑色的毛线背心,银发梳理得纹丝不乱,眼神专注认真。

左手白子,右手黑子,落子、提子,清晰的棋谱就在他的脑子里。下棋是他年轻时的习惯,如今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爱好。即将迎来九十五岁生日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智慧。

他下棋所在的房间就是他平日里饮食起居的场所,坐落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仅七八十平米,房间的布置非常简洁,没有豪华家具,沙发、桌椅仍是十几年前的风格,隔壁的书房摆满钱老主编的杂志和各种书籍。钱老在上海没有房产,他说他喜欢住在学校里,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看着他一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大学。

钱老向我描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7点起床洗漱,早饭包括一个包子、稀饭、水果、牛奶、鸡蛋,有时候还会要求吃点小馄饨。8点接待来访客人,处理一下事情,听秘书念当天的报纸,他很关心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的新政策。然后钱老会在楼道或者是校园里散步,午睡一般到下午三四点,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他长寿的秘诀。

钱老房间的电视机上醒目地放置着两样东西:一张照片和一个铭牌。照片上的他穿着大红的夹克衫,颈系红领巾,被拿着鲜花的小学生簇拥着,这是去年他到母校荡口小学时拍摄的,十八年来,他坚持每年到那里与“科学小院士”谈心、交流。那件铭牌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5年11月颁发给他的“荣誉会员”证书。之所以把这两件物品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是因为钱老最看重科普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身份。

他经常到校园里散步,他说最喜欢看学生穿梭在校园里,步履匆匆地赶往教室上课,每当这时,他会兴奋地点头说,“很好!”一旦看不到人,他会马上嗔怪道,“人都到哪里去了?”等到旁人告诉他,学生们放假了,他才放下焦急的心情。学生们看到钱老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对于学生拍照的请求,他从不会拒绝,总是展露微笑,积极配合。

身边的学生、工作人员更愿意这样评价他:一个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拆墙”理论的魅力

“做了20多年校长,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师资队伍建设。”

“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我把师资队伍改造好了。”

思维敏捷的钱老,对于记者的提问,给予了巧妙而恰当的回答。

而师资队伍的改造,来源于钱伟长的一个理念:教师要教好课,必须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而这正是围绕“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展开的。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而他拆墙的核心目标就是:办出能兴国的教育。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大学是开放的

钱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适应上海新的工业结构的需要,改造和发展专业;和企业签订合同,开发科技服务,为工厂企业工程师以上的专家开设最近五年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的讲座等等。

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院搞科研,大学搞教学,虽然最后并没有成为定论,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钱老多年坚持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

“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钱老说,必须把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你走向社会,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你要首先提出问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不再隔行如隔山

钱老最近还强调,我不是反对抓专业教育,而关键是反对专业过早、过专。而且在我们中国大学这样的学制下,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如果按这种专业教育做下去,那么基础就不够广阔,而且,学术思想也不行。

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传统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他们将会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相互“取长补短”。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资深教授上基础课

钱老在自己的《八十自述》里写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钱伟长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的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知识面也宽了,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讲课的经验也丰富了,你也有能力掌握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的教学秩序。”

钱伟长的科学成就

1941年,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地球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

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51年,他招收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1954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

弃理从文相对容易,弃文从理可谓难上加难,钱伟长的弃文从理一直被奉为一段佳话。

1913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乡村教师,当地历来尊师重教,钱家素以诗书传家,叔父钱穆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100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我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我写了一篇赋,450字,出题目的老师给了我100分;历史题目是写二十四史的名称、作者、卷数,我一点错误都没有,又是满分。”

就是这样一个文史功底深厚的青年在入学第三天就萌发了放弃文科的念头。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对一个物理得分不怎么高的学生来说,弃文从理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最终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

如今,在上海大学,人人都知道,钱校长是多么重视文科的发展,每年他都要前往文科学院调研,听取文科教师的要求。钱老和费孝通先生是挚友,费孝通当年被钱伟长聘为上大社会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共同推动上大文科的发展。钱老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上大搬迁到新校区后,他亲自出面,专门召集艺术教育老师开会,讨论如何开展新校区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校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当时并不多见。

义无反顾回国服务

这些年,经常有记者采访钱老,每当有人问:“当年为什么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中国?”老先生都会用略带不满的语气回答:“难道你不爱国?”义正辞严。钱伟长先生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在“一二·九运动”中,钱伟长是一个积极分子,凡是清华大学学生参加的重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他都参加了,他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南下抗日宣传团,骑着自行车南下宣传。

抗战胜利后,钱先生1946年就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对美国人讲的理由是:离家多年,儿子已经快7岁了还没见过,所以要回来探家。1948年,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生活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教育学生以国家为重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是1982年考上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的,直到1987年博士毕业。周哲玮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以后,问了钱先生一个问题:“钱校长,您看我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就因为这样一个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他挨了一顿批评。钱校长说:“你还是那套做学问的想法,什么叫往哪个方向发展?是将来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周哲玮在跟随钱老做学问、办学校的过程中,理解了钱先生的为人为学之道,“为了社会搞教育,为了社会培养人才,为了社会做工作,这一点贯穿了钱伟长先生几十年的学术生涯。”

钱老从1948年开始带研究生,到2005年送走最后一批博士,可谓桃李满天下。“您招研究生有什么标准吗?”钱老笑着回答我,“研究生复试,我从来不问科学知识,我只问人生方向,比如我问他们‘你觉得读书做什么用’、‘家里支持不支持’、‘自学能力如何’……”看似简单的问题,钱老是想更多地了解学生读书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

他的身影遍及全国

1978年到1983年,钱伟长在全国180个城市做了300多场报告,宣讲“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听讲人数达30余万。

钱伟长经常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参观视察。一直为教育改革、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星火计划推广等建言献策,他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983年,他和费孝通一行访问了常州、无锡、宜兴等长三角10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意识到乡镇企业发展中所遭遇的人才问题。于是,他支持张家港繁荣乡镇企业,兴办沙洲工学院,并兼任名誉院长,为乡镇企业输送人才。此后他还行程几万里,推广张家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验。

他出谋划策的事情还有:1980年参观福建马尾港时,其中有四个泊位因选址不当而淤塞,钱伟长建议在对岸水中堆积卵石,束水攻沙,解决了马尾港泥沙淤积问题;建议用分级提水的方法解决定西地区的干旱问题,提出“以水发电、以电提水、建设灌区、兴办粮仓”的扶贫方案;在甘肃白银和金川新建矿区,明确提出“超产留成,进行原材料深加工,带动地方乡镇经济发震”,使金川变成了河西走廊东段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汉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生前一提到钱老,敬重之意总是油然而生。1981年6月中国成立中文信息研究会,钱伟长当选为理事长,他一头埋进发展计算机汉字处理的事业当中,在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码。他把汉字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便于联想,记忆量少,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

最喜欢称他“钱校长”

我问钱老:“在科学家、政协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等诸多称呼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钱老没有犹豫:“当然是校长了。”

他又补充说:“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

1983年,钱伟长开始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他继续担任校长。如今,他是全国在位的最年长的校长。在上海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生、老师都见过自己的钱校长,但是在他们心中,钱校长的理念思想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钱老给这所学校烙下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养料,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钱校长的传奇、故事被口口相传。

毕业典礼每年亲躬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

“听说您每年夏天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累吗?”

“这是校长的职责,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

每年炎热的7月,钱老会顶着烈日,奔波在延长、宝山、嘉定三个校区,每个校区花上两个小时,和每一个班级拍一张毕业照。他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用发自内心的笑容,目送学生。很多毕业生都细心珍藏着与钱校长合拍的毕业照。

周哲玮感叹说:“这就是教育家,心里总装着学生。如今很多年轻的校长都做不到这一点。”

钱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总会成为那一届学生心中永远的纪念。2005年,身体有些不适的钱伟长依旧出现在了毕业典礼上,告诉学生们:“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我希望你们真正能乐,忧最终能成为乐!”

画出新校区规划草图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周哲玮清楚地记得,钱校长拿着比例尺,凭着自己深厚的科学底子和造诣,给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各个学院的教学楼都是打通的,方便学生可以在课间更换教室。如今走进上海大学,右边一排白色教学楼,通过二楼的一个通道,互相连通。下课铃一响,通道上就有着川流不息的学子,他们在钱校长铺就的通道上赶往下一个课堂。

“那时候钱校长坚持女厕所面积要大于男厕所,设计师不理解,说从来没有这样做的。钱校长非常坚持,他说‘女生上厕所的时间比男生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周哲玮告诉记者,学校最终采纳了钱校长的意见,这样的预见性在当时非常少见,而事实恰恰证明了钱校长的远见。

校园里的畔溪湖也是钱伟长坚持要挖的,当时也有人反对,理由是“难以管理”,但是钱校长说,“一所大学没有水,就没有灵气。”如今,鱼、天鹅、野鸭、鸳鸯都在这个湖里嬉戏,给这座菁菁校园增添着生动和灵气。这座湖已经成为上大学子的精神栖息地,伴随着一代代学子成长。在旁边读书、休憩的学生总会感激自己的校长,他用一座湖传达出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希望。

短学期制是他的首创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

“听说这是钱校长从美国带回的管理方式?”

钱校长不置可否,“事实证明短学期制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创始人都是钱伟长。上大是上海最早开展学分制的高校,也是公认的开展学分制最成功的高校。如今,在钱伟长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4

我国力学专家钱伟长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即便如此,他依然因国文、历史双百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然而,去清华报道的第二天,他竟想“弃文从理”,要求转到物理系。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不仅破格进入了物理系,还成了优秀毕业生!

这一系列异乎常人的举动,都源自于他的赤子之心。

钱伟长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是乡村教师,四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文学很感兴趣,并积累了扎实的国学基础。

由于连年战乱和父亲的去世,导致他的求学过程断断续续。高考前,数学只学了一些皮毛,英语和物理更是零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却在高考时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其作文《梦游清华园记》更是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还被刊登到了《清华周刊》上。

而他的理科成绩就惨不忍睹了:化学和数学一共只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

钱伟长被破格录取得益于当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考录取制度,怪才偏才都可以去读大学,甚至是顶级学府。

1931年9月17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报道。入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民族危亡。爱国心和责任感让他激愤不已:“没有飞机大炮,我们可以自己造。我要学习如何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弃文从理,选择攻读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每年招生不超过10个人,以钱伟长的成绩进物理系实在太难了。毫无意外地,他遭到了时任物理系教授吴有训的拒绝。

首次尝试受到挫折的钱伟长并没有妥协,他决定软磨硬泡。每天早上6点,他就来到吴有训办公室前,吴有训一到,他就上去“磨”,弄得吴有训哭笑不得。与此同时,钱伟长还找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教授,坦陈其转系的初衷。幸运的是,叶企孙得知他的决定后十分赞赏,认为国难当头,持这种想法应该支持,他不仅同意钱伟长的申请,还鼓励钱伟长学好物理。

就这样,在钱伟长的锲而不舍和叶企孙的帮助下,吴有训终于松口了。不过,他也对钱伟长提出了附加条件,一年级结束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如果达不到,就转系,哪来的回哪去。

钱伟长兴奋地答应了下来,并开始争分夺秒地攻读他最弱的几门学科。

当时清华大学理科课程用的是英文教材,钱伟长的英文基础太差,只能挨个查字典。同时,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起初,钱伟长用以往死记硬背的文科方法学习,元素周期表、公式,他全都背了下来,却效果甚微。一连七周的随堂测试,都不及格。

后来,在吴有训的帮助下,钱伟长开始改进学习方法,他不懂就问,不弄懂不罢休。有一次,为了弄懂微积分的一个知识点,他从中学数学开始学起,直到所有知识点都融会贯通。

通过不断摸索,钱伟长终于找对了学习方法,他的成绩不断提升,一年后,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顺利升入了二年级。

1935年,钱伟长和同学顾汉章合作完成的论文《北京大气电的测定》在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篇钱伟长从事科学工作的“开篇之作”,提供了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因此受到了物理界的普遍关注。

同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继续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此后,钱伟长在科学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对理科一窍不通,逆袭为力学泰斗,他秉持“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信念,积极投身祖国科研建设。钱伟长用他98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国士无双”!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5

钱伟长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学教师,家庭负担重,依靠微薄的薪酬维持家庭生活。因自小受家教影响,钱伟长逐渐养成刻苦自励、坦荡做人的性格。钱伟长5岁入小学读书,后来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就读,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出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兴趣。1928年,只读了一年初中的钱伟长就考入了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学校里有许多优秀教师,包括他的四叔钱穆。

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很矛盾,是继续求学还是找一份稳固职业。求学中他一直接受四叔接济,母亲和祖母坚持不能再给四叔增加负担了,但钱伟长又不舍得放弃学业。正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的一位化学家、天厨味精厂总经理吴蕴初要设立一个“清寒奖学金”,每年为12名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寒的学生提供上大学的资助。钱伟长获悉后决心去试一试,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了这份奖学金。暑假,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当时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理科和英语成绩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和作者名,许多学生被难住了,但钱伟长却得了满分。不久,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上述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钱伟长接受了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

1931年9月刚入学,“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钱伟长苦苦思索救国报国之途径,他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有些不解,对钱伟长说,“我查过了你的试卷,语文、历史都考得很好,数理化的成绩却不理想,对你来说,学文科很合适,为什么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回答说,“我本来喜爱文学,也准备学文科,但是现在我感到学文科救不了中国,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吴有训被这位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有一个条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仍转回中文系。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决心在这一年里夜以继日刻苦努力。他首先攻下了英文关,尔后,继续向数理化进军……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全都在70分以上。

报国之心倍切

1939年7月,中英庚子赔款基金委员会公开招聘留英公费生20名。社会上报名应聘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钱伟长参加了这一角逐。他选择的是力学专业,只有一个名额,由于他和郭永怀、林家翘3人的考试成绩完全一致,经招生委员会再三斟酌,决定将3人同时录取,这样录取名额变成了22人。

钱伟长和郭永怀、林家翘三人一同进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在导师辛格教授的带领下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术研究。钱伟长到校第一天与教授谈话,获知导师也正在从事板壳理论的研究,这和他在国内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路径不同。辛格教授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板壳,得到各种板和壳统一的内力素平衡方程,钱伟长则从微观方面研究板壳的静力平衡条件。钱伟长很高兴,商议后决定两人合写一篇论文,由辛格指导,钱伟长执笔,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后来这篇论文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论文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

1941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0月又完成博士论文,11月进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中有许多创新,对欧美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薄壳大挠度方程被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1946年5月,钱伟长在美国转机,登上一艘货轮踏上归途,经过20多天的航行抵达上海。同年7月,钱伟长应聘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但昔日幽静美丽的校园,在战争中沦为军医院、马厩、杀人坑,满目疮痍、荒草萋萋,多数建筑已是“四壁皆空”。钱伟长和少数到校的师生,积极投入复校工作。开学后,钱伟长每周讲授15节课时的力学。每月的薪金甚少,在生活的压力下,钱伟长不得不在多所学校兼课。此时,美国的研究所发来邀请,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并表示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在一份保证书上签字,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要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断然予以拒绝,他在这份保证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NO”。

把科教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94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钱伟长任常委兼教务长。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钱伟长不放弃教学工作,并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科学家代表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此时,钱伟长正在北京特殊钢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毛泽东和周总理点名要钱伟长参加,可是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却不通知钱伟长,直至被周总理发现后才告诉他,以致钱伟长出国行装都来不及准备,只得临时从别人那里借来西装和皮鞋。访问结束后回国作总结汇报,钱伟长提出要加强应用计算机的建议,因为他在国外看到计算机已被广泛使用,对各项信息管理、科研工作开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钱伟长重点介绍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提供了相关资料和建议。

事后,社会上流传有关部门不通知钱伟长出国是因为怕他趁访问之机“移居国外”。有记者专访钱伟长,他坦诚地回答说,“我是不会走的,我在壮年时代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到了战乱中亟待建设的祖国。物质享受对我如浮云,把知识和技术献给国家和人民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岗位就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竭尽全力办好上海大学


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和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进行改革。首先是明确上海大学的定位和办学方向。根据上海大学是主要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提出要“拆掉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社会和工厂并为之服务;二是拆除校内各部与各学科之间的墙,打通现存的“部门所有制”;三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四是拆除旧的教学思想的墙。“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是外部指导,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钱伟长还在上海大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在新校区栽树种花,开河养鱼和鸳鸯,“是我设计的,法国总理来校参观,对校区优美的环境称赞不已,还向我要去了一对鸳鸯。”

钱伟长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才思敏捷、直言不讳的人。他认为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到知识是否有用。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培养自学能力,而不是开设过多的专业课和灌输老化的现成的知识。他提出要办好工科,必须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和工科互相渗透,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他提出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学科发展中去。钱伟长要求上海大学教授同时要挑起教学和科研两副担子。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做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钱伟长提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后,还是不教不会,就说明你办教学失败了,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钱伟长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教他们读文献、出题目,经常和他们进行阶段性讨论。他认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看到的东西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而研究生学的东西是正在发展之中的,其中有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争论。教学研究生的方法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吊在半空中,逼着他去想。他说,我喜欢主动的青年人,应该让青年人在老师的面前有平等的地位,引导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上的见解。这些带有独创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足珍贵。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篇6

钱伟长做出弃文从理的决定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家陷入危机,钱伟长决定从科学出发,拯救国家于危难。

学习经历

钱伟长做出这个决定是花费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他虽然是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高材生,中文、历史双双满分,但是他理科成绩实在拿不出手,数学、化学加起来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一分都没拿到。

但是为了科学救国,他转到物理系,从头学起。经过四年时间,钱伟长已经从一个物理只能考5分的学生变成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优秀毕业生了。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他还跟随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深入学习,做实验,做科研。

回国效力即便钱伟长的科研事业在外国一帆风顺,但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效力。因为他最初弃文从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贡献。

钱伟长从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求学,最后又回到了中国任教。因为当时我国的科技人才不多,钱伟长几乎包揽了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应用力学,为我国的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另外,钱伟长在应用数学的教育上也做出了极大贡献,手底下教出了一批批科研人才。

为国奉献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是钱伟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即便他文科满分,理科几乎一窍不通,但是因为国家在理科方面需要人才,所以他毅然抛下了能轻松给他带来成功的文学,投入了科研事业。

爱国人士的思想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把自己磨砺成什么样的人。

国家需要士兵,百姓就把自己打包送进部队,国家需要科技人才,学子就把自己的学习方向投向科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国人士,我们国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才能繁荣昌盛。

3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