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篇1)
这位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他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扳子、铁锤!
他就是杨连第,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师1营1连副连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1949年8月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时,他不顾生命危险,冒险登上了45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了修桥任务,荣获了“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9月,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其他领导人接见,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
1950年11月,杨连第随第一批铁道兵入朝参战。在抢修沸流江大桥的战斗中,他根据敌机轰炸的规律,大胆提出利用敌人轰炸间隙白天施工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抢修进度。此经验在铁道兵各部队得到推广。
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篇2)
段文英老人今年85岁,思维清楚,性格开朗,精神矍铄。在交谈中她给我们展示了精心保存了60多年的杨通行战士的有关证件、纪念章等,并叙说了她留在岁月深处的一些记忆。 1957年杨通行探家时与其结婚,育有二子一女,1977年杨通行因病去世时小儿子才一岁。当年生活条件艰苦,加上丈夫英年早逝,更是雪上加霜。面对生活的不幸,她没有怨天尤人,以刚毅的性格,挑起养家重担,独自抚育子女。白天参加生产队背砂压田、犁种锄耕等各种劳动,抽空学会了裁剪缝纫,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缝纫机,晚上和冬闲时给村民们缝制衣服,方便了乡邻,又赚得一些工钱,补贴家用,渡过难关。 在她的操持下,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如今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她还做得一手好饭菜,是村里的大厨。不论周边邻居谁家有红白事,她都乐意无偿帮忙,深得乡邻的尊重。 和杨通行结婚生活了短短的二十年。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但丈夫给她讲述的战场中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段文英老人回忆,杨通行说当时敌人在明处,他们在暗处。在一次战斗中,为了躲避敌人的炮弹,他们猫在坑道里大约一周时间,没有吃过一顿饭,饿了就抓一把背上抽袋里的炒面,渴了就抿一口行军水壶里的水。几天下来,水喝完了,大家都嘴唇干裂,为减少疼痛,就给嘴唇抹上一些牙膏。 有一天在阵地上,听见有人喊:“杨通行,你把我救一下。”杨通行循声过去,看见一个战友身负重伤,他毫不犹豫,立即背上战友就向后方奔去……
不知走了几里路,他感到脖子里有口水流下来,身体也在往下溜。他问伤员,也不回答,赶紧放下查看,人已经死了。简单安置战友后,他又返回阵地,继续抢救伤员。 战斗结束后,部队用肉汤做了一锅米饭,他感觉吃到了人间美味,非常的香。段文英虽曾是村里的大厨,厨艺不错,但在家里她按照杨通行描述的方法做了多次,他都没有吃出当年的味道。
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篇3)
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奢求,新中国刚刚成立,异邦之敌也是虎视眈眈,美国出兵北朝鲜,战机跨过边境,对我国国防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任命彭德怀将军为司令,出兵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正值青年热血,意气风发,富成子于1951年2月毅然决然参加了志愿军,报效祖国,保卫家乡。“和平自主人心向,邻里岂容强盗狂。一拳打出新天地,百战赢来热土疆。”他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31师41团6连的一名战士。新中国刚刚成立,军备弹药皆是远远落后于美帝国,“一个班只有一门炮,班长副班长当炮手,我们其他人的工作就是递弹。”90岁的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不免热泪盈眶。“我们军队的装备和美国装备不能比,为什么我们能打赢?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勇敢,士气高!”跨越大半个中国,于天寒地冻的11月入朝,吃不上饭菜,每个战士随身带着干巴巴的干粮,一般都是就着雪吃的。”“敌军的那个轰炸机啊,飞的很低,有时甚至都没有外面的树高,白天我们不走,晚上才敢出来。美军有上百架飞机支援,有坦克,这些我们都没有,打得很艰难,白天不能烧饭,只能把烟打散烧开水;夜里看地图的时候,得用布把光罩严实,不能烤火的连绵雨天,只能找猫耳洞躲雨,任凭周身潮湿,泡的白胀的脚和解放鞋粘在一起,因为长时间吃不到肉,许多战士都患了夜盲症,晚上行军都是手把在前面战士的肩膀上走……”
入朝时带的六零炮,八二炮,重机枪,步枪,对抗的是美军的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穿着粗布做的薄薄的解放军军服对应的是美军的加绒军大衣。没有在战时辨别身份的标志牌,只能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单位等信息写在白布上,缝在衣服内襟。入朝肯定是要死人的,他所在一个班的战士在急行军中被敌人冲散,生还者寥寥无几。在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多度的严寒中作战,有的战士手指脚趾被冻掉了,他也险些落下了残疾,幸亏当时有经验的老兵告诉他:手脚冻僵的当儿千万不能揉搓或扭动,否则冻得硬邦邦的手指脚趾会掉落,只能等气温回升后慢慢恢复,他才幸运地保全了手脚。当时,在战场上患夜盲症的士兵很多,每当夜幕降临之时,行军无法前进,而当时战争情况危急,每天都要夜里急行军,部队领导及时电告上级部门,迅速从国内送来猪肝、牛肝、羊肝等,煮到半成熟后叫战士们吃了,夜盲症状才有所缓解。“要不是部队领导的关怀,我们也许都成了瞎子!”后来,他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总不免感慨和自豪。他说,能在这么激烈残酷的战场上捡回一条命,实在是万幸!
在一次急行军时,由于敌机疯狂轰炸,部队被冲散了,他掉队了,幸亏收容队的同志及时发现了他,看到他时,由于天寒地冻,他的腿冻伤严重,连走路都十分困难,于是同志们把他送回大本营,让医护人员帮他治疗冻伤,等伤情好转后,他要求回归自己所在的连队,才得知他的连队在那次大轰炸时人员伤亡多半,剩余队员都被编入了其他连队。在寻找队伍途中,看着物是人非的景象,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的是为自己活着而感到愧疚。经过漫长的五年多时间的战争,直到1956年3月,他才复员回家。
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篇4)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立足本职奋斗,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瑶说:“徐振明同志转业后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和忠诚。”吉林省教育厅思政处干部张天一说,作为徐振明同志的家乡人,要深入开展向徐振明同志学习的活动。
吉林省白山军分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毕绪增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孙景坤老人为榜样,,发挥余热。”“孙景坤同志甘于奉献、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波表示。
在孙景坤的家乡,辽宁省丹东市金山镇山城村召开学习孙景坤英雄事迹座谈会。村民于淑梅说:“孙景坤老人是我们村的榜样,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迹讲给儿孙听。”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两位老英雄学习。”河南省平舆县人武部政委曹英华说。
日前,地处太行山上党革命老区的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开展了“学习英雄孙景坤、徐振明先进事迹专题党团日”活动,四级军士长赵冬亮说:“学习两位前辈的事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不变的初心和崇高的风范。”学习了两位同志的事迹,武警警官学院学员十四大队新学员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保持优良作风。
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处长李春国说,将以学习宣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迹为契机,推动形成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社会风尚。
抗美援朝志愿军个人英雄事迹(篇5)
1947年,孙景坤参军入伍。“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撕烂了,半个月内换了4件棉衣。”解放战争中,孙景坤凭借扎实的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过江。
“丹东是我的老家,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孙景坤说,他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常有战友劝孙景坤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
久经沙场,一朝归乡,可大战在即,孙景坤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过江的`那一刻,他和战友发出了钢铁誓言:“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
孙景坤所在的部队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了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走之前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孙景坤说。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三别故土、三渡江水,孙景坤用行动践行着志愿军战士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