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
抗美援朝事迹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优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篇1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篇2
罗沧海迅速审视了一下眼前的态势:敌4机排着纵梯队正向着太阳左转弯,而自己和敌机基本上处在同一高度,距离敌长机不到800米,自己的前进方向正好拦腰封住敌机的去路。自己背对太阳,位置有利,只要大胆切半径,稳住机头,敌机通过一架就能打它一架。
转眼的功夫,罗沧海已做好射击准备。他双眼不眨地盯着前方,右手紧握着驾驶杆,拇指和食指分别搭在大炮和小炮的电钮上,左手把住油门,调节速度,守株待兔。
第一架敌机飞过来了。可是光环里没有敌机的影子,怎么回事?原来罗沧海与敌机有八十米的高度差。他敏捷地调整了高度,果断地来了个空中刹车,飞机随即就和敌机处在一条水平线上了。第一架敌长机算是侥幸逃脱。
瞬间,第二架敌机飞了过来。这次,敌机不偏不差正好进入罗沧海的光环,他手指轻点电钮,一串炮弹擦着敌机头飞了过去,提前量大了,没有击中。他又一按电钮,敌机表演起空中杂技,翻滚着见了龙王。
罗沧海顾不上欣赏美军的“杂技”表演,光环中又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投影。这一回他接受了欲速则不达的教训,沉着应战,待敌机进入“十”字中心才开炮。果然,弹无虚发,连珠般的炮弹全部夯在敌机身上。
转眼间,第4架敌机又飞了过来。很显然,它看到前边的同伙接连被击落,肯定中了埋伏。但由于罗沧海是隐蔽在刺眼的阳光之中,这家伙一时搞不清炮弹是从哪里打来的。待看清楚罗沧海时,双方已近在迟尺。由于惯性作用,在如此近的距离上要改变动作躲避射击,根本来不及了,随着一声绝望的长嚎,这个飞贼的名字也上了美国空军的“阵亡簿”。
短短一分钟时间,罗沧海像点名一样,击落了3架F-84型美机,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篇3
解秀梅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第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队员。1951年11月30日下午,敌机袭击志愿军手术所。解秀梅冲进大火燃烧的屋子,把伤员背出。敌机追着她俯冲轰炸,炸弹落下来,她放下伤员,紧紧地抱住,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
炸弹爆炸,飞起的碎石和土块把他们埋起来,解秀梅顾不得伤痛,爬起来,又背上伤员向前跑,背到了防空洞。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篇4
杨连第的英雄事迹被广为宣传,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志愿军铁道兵——这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英雄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被赶到了清川江以南。此后,中朝部队乘胜南下、东进、西伸,战场迅速扩大,部队逐渐增多,对作战物资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大;而这时北朝鲜铁路已遭到严重破坏,能勉强维持通车的只有107公里,远远不能适应大量武器装备和各种军需物资运输的需要。
为加强战区铁路的抢修和维护,迅速改变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中央军委于1950年11月命令铁道兵团部队立即入朝遂行铁路保障。
11月5日,铁道兵第1师入朝,担负朝鲜北方满浦(满浦—西浦)铁路抢修和鸭绿江大桥的修复任务。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故事事迹篇5
据档案资料记载,杨通行1933年9月生于靖远县二区鼎新乡杨稍村(现为东湾镇杨柳村)一个贫农家庭,8岁时在家乡念了两年小学后就辍学在家劳动。1951年,他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在家乡和族弟杨映法(后任师后勤部军械科科长、甘肃省农机公司副总经理)、族侄杨柏,同村的路思安、路思义、路思荣、张朝孔、阎生银等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们从县城出发,在二十里铺跨过祖厉河,一路爬山越岭向西(若笠塬)步行,到达榆中境内,在西北军区补训团进行军事训练,补习文化知识。1952年5月,新兵团所属兵员大部分补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军七师,杨通行被分配到19团3营8连。7月,三军与一军合并整编为全国第一个重装军,杨通行所在部队番号成为陆军第一军七师19团,准备开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0月,杨通行加入了青年团。12月,全团由团长康致中、政委孙泽东率领从张掖出发坐汽车到达兰州,再乘闷罐铁皮火车到达吉林通化柳河镇,进行换装并熟悉武器性能。
1953年元月22日,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吉林柳河镇出发,冒着风雪严寒,于2月2日深夜在辑安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他们经过300公里的车运和100多公里的徒步行军,于1953年2月7日,到达黄海道谷山郡天仪洞地域,随后进行了约50天的临战准备。3月底,第一军七师奉命接替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防御阵地。 当时敌我双方军事力量极不对称,虽然我一军是全军的第一个重装军,全副武装,每个战士配有冲锋枪、手榴弹、手雷、火箭筒等,还配有卡秋莎火箭炮等重武器。但没有制空权,美国及联合国军参战飞机1200多架,我国当时仅有200架,美国飞机经常在我阵地上方侦查轰炸。我军应对的办法是挖坑道。在靠山隐蔽处把山体挖空成洞,修整后即成坑道,把指挥部、医院建在里面,战士休息也在坑道里,即解决战士冬季御寒,又防遭敌轰炸。
坑道大了就不安全,有垮塌的危险,加之前沿阵地修碉堡、工事也需要大量的木材。为了加固坑道,师里从各团抽调一部分身强力壮、不怕累、能吃苦的战士组成伐木队,保证部队坑道建设和前沿阵地用材。1953年3月,杨通行调师伐木队。虽然没有与敌正面交锋,但在前沿加固工事、伐木过程中随时会遭到敌机轰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伤亡。杨通行同志脚部就有被弹片炸伤而留下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