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周光召的哪些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篇1)
要强调的是,光召先生更是科学精神的坚定倡导者和真正的践行者。
光召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们无比悲痛。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不朽功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思:究竟该向光召先生学习什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可能天赋异禀,这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就卓越,或许有历史的机遇,我们不一定有这样的风云际会。既然这些无法复制,那我们究竟该向光召先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向光召先生学习,最为关键的是学习他“科学光芒永远闪耀”(徐冠华语)的精神和他践行科学精神的个人行动。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的爱国奉献,这些讲起来并不抽象。当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简称理论所)工作,笔者与光召先生有一些接触,真切地感受到他所“闪耀”的科学精神,其中是我们今天力所能及、依然可以践行但尚未完全做到和做好的。
在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的报告中,光召先生强调“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推动力”。这不仅是他回顾量子论发展总结的结论,更是他一直以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的理念。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时期,光召先生曾在一次讨论会对一位莫斯科大学教授的“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研究结果”提出了异议。他经过近100天的独立研究,严格证明了该教授的结果是错误的,研究成果“相对性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一文发表在《理论与实验物理》杂志。这件事情使得这位苏联教授和光召先生成了很好的朋友,也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苏联专家的尊重。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篇2)
1964年10月16日这天,邓稼先不在理论部,他早已身处三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罗布泊,和一众单位的参试人员一起,在戈壁滩上迎接“零时”的到来。周光召和理论部大部分科研人员留守工作岗位。科研人员并不知道自己亲手设计的装置将会在今天爆响,“零时”的准确时间是机密,只有少数人得到通知,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前方已经为试验准备了很久。
理论部的科研办公楼叫十四号楼,是一栋新楼。周光召的办公室在二楼靠西。部领导和科研人员一样没有优待,12平方米的办公室满满当当安置了4位副主任。一路上,相遇的科研人员和他打招呼,称呼他“老周”,他也很客气地回应。不称呼职务,只以“老”“小”相称,这是理论部的传统,单位内部气氛很和谐。
人们从周光召沉静的面容中看不出更多端倪。但是,昨天刚完成的一项突击任务露出一丝不同寻常的迹象——周恩来总理在临试前提出一个问题: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他要求科研人员明确回答。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篇3)
科学本身不仅要在学科前沿,而且更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获得推动力量,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无数事实证明,“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界把主要的力量投入到促进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召唤,正鼓舞着全国科技界、教育界投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并努力在科学前沿拚搏,以赢得中国科技事业的再度辉煌。
在科学的发展中,国际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发展科技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努力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是学习和引进是为了创新,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应当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中国科学家一定要努力让中国的国民经济建立在本国的知识产权基础上。
许多事实都表明,掌握知识产权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而知识产权正是来自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篇4)
周光召原本对物理不感兴趣,但他的高中同窗好友陈远,从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事例中,给他分析物理学的重要性。这坚定了周光召学好物理的决心。
陈远是陈布雷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担任《中国日报》总编辑,一直与周光召来往密切。在清华大学,王竹溪、叶企荪两位教授对周光召影响最大。王竹溪曾给八路军送炸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影响了周光召。
1954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讲师。上世纪50年代,周光召结婚了,妻子名叫郑爱琴。她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专业,在北京东郊一家研究所工作。
1956年,周光召夫妇的女儿周莹降生。周光召一家住在海淀区塔院,离郑爱琴上班的单位很远。为了照顾女儿,打理家庭,女儿出生后,郑爱琴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周光召的上级单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当了一名资料员。就在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在杜布纳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人员聚在一起进行高能物理研究。物理学家胡宁向相关部门推荐了周光召,1957年春天,周光召辞别妻子和不满1岁的女儿,远赴苏联工作。
周光召核武器科学家事迹(篇5)
“呵,打炮啦!”周光召和同学们坐在课堂上,听到炮声兴奋地想。解放前夕,地下共产党很活跃,课余时间,他们到同学中讲述解放区的见闻,年轻的大学生们听了十分憧憬。有位名叫陈远的同学和周光召很要好,课余时间时常把周光召带到他姐姐家里玩,这位女共产党员对年轻人影响很大。不久,陈远就被国民党逮捕了,周光召也不惜冒着坐牢的危险参加了同学们组织的应变委员会,积极动员同学们组织起来,准备迎接解放。
1948年冬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周光召邀集了几位同学从清华大学跳墙出去,在漆黑的旷野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跑了许多路,快天亮时找到了解放军。解放军见这些朝气勃勃的大学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从学校里溜出来,请求保护清华大学,非常感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对同学们谈了全国的革命形势,留他们吃了饭。分别时,部队的一位首长拍着周光召的肩膀说:“同学们,回去以后要安心学习,打完了仗,国家就要搞建设,到了那个时候,就要靠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喽!”转眼北京就和平解放了。周光召和同学们亲眼看到解放军进人清华大学时,和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兵宁肯肉搏、流血牺牲,也没有动这座著名学府的一草一木。
解放初期的清华园生机勃勃,年轻的大学生们靠拢在班上党、团组织的周围,同学们热心公众的事情,常常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帮助别的同学温习功课,周光召朝夕生活在这样一个大集体里,各方面的进步都与日俱增。1951年秋天,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的研究生,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念研究生期间,幸得良师指导,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教了两年多书。1957年春天,被国家派往莫斯科郊区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