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大家了解吗?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有谁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1
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发布2024年度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人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河北科技大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副院长田子强,河北省气象台中短期预报科科长张南,邯郸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武一平,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研究室主任武大勇,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国良,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曹胜昔,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辛集市供电分公司实训基地主任潘旭等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
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扎根临床一线,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创新奉献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我省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2
李尹雄,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等。主要从事肝病及代谢病研究,在干细胞肝系分化、扩增及干性维持、肝纤维化修复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2023年,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据相关数据估计,中国超过五分之一的人群正受到肝脏疾病的困扰,其中,病毒性肝炎影响1亿人口(乙肝,9000万;丙肝,1000万),非酒精脂肪肝患者超过20%,还有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损伤,这些肝脏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将导致肝硬化(过百万人),甚至肝癌(46万人),后者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慢性肝脏疾病正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尽管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受制于供体肝脏资源的贫乏、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术后药物维持费用负担过重等因素,许多患者的生命等不到肝移植就已经终结。
李尹雄多年来潜心研究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致力于肝病病理研究。2012年,面对国内在干细胞治疗慢性肝病研究方面的欠缺,他选择放弃在美国已经建立的实验室和所拥有生活条件,积极投身祖国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带着他在国外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和成果回国,为国家生物医药的发展添砖加瓦。
回国之初,困难与挑战并重,他既要面对与家人长期跨国分居,还要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重新适应不同的科研环境,但诸多压力并没有使他退缩,秉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他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经过多年笃行不怠,李尹雄团队在干细胞肝系分化、扩增及干性维持、肝纤维化修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那些无法接受肝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了肝干细胞移植的替代疗法,为生物人工肝的制造及细胞移植取代肝器官移植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取得进展,未来更多的难治性肝病患者将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3
王祎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18届上海市九三学社医卫专工委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生物材料与诊疗技术”课题组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双聘PI。聚焦领域为生物医用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申请各类中国专利35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申请10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其中3项实施专利权转让。
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生物材料、纳米医学和表界面等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近40篇论文;6篇论文单篇引用过百,2篇ESI高被引论文,部分工作被Nature系列综述正面引用,论文总引用次数2100余次,H-index: 24。
曾入选同济大学“优秀新生导师”“优秀青年教师计划”“英才计划”等。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才发展评估中心的函评专家、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评审专家;2015年起被聘为《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青年编委。长期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Nano Letters, Smal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 Materials Today,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审稿专家。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4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建设科技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与载人航天领域一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也秉持着“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批领军科学家队伍。
在被誉为“中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摇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队伍中,有一位名叫赵洋的研究员,他是一位深海探索的追梦人,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
普遍认为,海洋是地球生命之源。然而,人类目前对深海的认识,比对月球和火星的认识还要匮乏。深海蕴藏着大量的还未被认识和开发的宝藏,需要人们借助高科技深潜装备去一探究竟。
按照国际规则,海洋1000米深度以下叫深海,6000米深度以下叫深渊。在海洋里每下潜10米,便会增加1个大气压。如果深入海底10000米,那就是增加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在人类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压上一部重型卡车。
因此,探秘深海和深渊,亟待开启的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科考活动,涉及设计、材料、密封、工艺、通信、安全、集成、试验等一系列技术,每一项都是极限技术,并且必须高度安全可靠。
赵洋自踏入科研领域以来,便与这项“极限挑战”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蛟龙”号的硬件设计。“蛟龙”号是中国深海探索的里程碑式项目。赵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赵洋担任了“深海勇士”号的主任设计师,统筹软硬件开发。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潜水器。在此期间,他不仅锤炼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经验。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5
从2016年进入太原理工大学工作开始,张敏就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了实验教学一线。他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教学体系,以重点服务山西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立足山西、服务行业、面向全国,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
张敏积极推动“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主体教学”为核心,建立“主体教育”模式,构建以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鼓励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组织模式。深入推进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MOOC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增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占比,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过程式等学业考核评价方式,并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根据课程和教学环节的类型和特点,灵活设置考核形式和计分方式。”张敏说。正是这些教学上的创新理念,让他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而他主讲的“光学金相显微技术”“金属材料专业实验A”“金属材料专业实验B”等3门本科课程及“工程伦理”1门研究生课程也受到学生热爱。工作期间,张敏还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年度先进个人”“优秀团学指导教师”等荣誉。
打磨、抛光、浸蚀、观测……2020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在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1500余名大学生在试验台上尽显身手,争当“能工巧匠”。回忆起比赛时的场景,张敏感慨良多,连续带队参赛多年,终于将国赛“带”到了太原。
“金相是指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结构,即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在合金内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是判断材料性能优劣的依据。”张敏说。该赛事于2012年发起,每年举办一次,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是全国普通高校材料类专业规格最高、制度最健全、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项赛事。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6
山东联通网络部技术总监马丹,牵头5G课题研究22项,主持起草技术报告28篇,完成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参与集团级核心技术攻关10项,通过难题破解,助推5G产业链成熟。获得行业级奖项14项,集团级奖项17项,省公司级奖项26项,发表白皮书1本,国家级论文27篇,授权专利5项,其中《射灯天线》已完成专利转化,形成专利产品,截至目前,共销售1815副。该专利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射灯天线抗风能力差,安全隐患大的痛点,有利于保持信号覆盖方向稳定,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网络服务,提升联通口碑。
建成全球首个200M带宽承载的5G连片网络,为5G用户带来超2Gbps的极致体验;开通全球首个2.1GHz低频3G/4G/5G多模商用站点,直接推动2.1GHz多模SDR化主设备商用进度;牵头无线、核心、承载三个专业,以济南、青岛为试点城市,成功打通全省首个5G SA商用网络,开启SA商用新篇章;完成国内首个2.1G SA端网兼容性商用测试,实现与多终端多芯片厂家的端到端商用验证,带动2.1GHz NR产业链系统、终端芯片版本成熟,《面向SA的5G NR 2.1GHz端网创新与应用》获得山东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全国首个RedCap内场关键性能测试,并建成全国首个电力5G专网RedCap端到端硬切片商用试点,证明了轻量化、低成本RedCap在电力行业规模化商用的可行性;研究新一代可编排无线弹缩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业内首例300MHz载波聚合+1024QAM商用验证,成功在商用网络中实现单用户5.52Gbps的峰值速率,为全球5G-A网络树立新的标杆。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篇7
周琴,女,自研究生阶段起便投身于比较行星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入参与我国探月和天问等深空探测任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嫦娥六号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周琴同志热爱祖国,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学风优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以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的科学研究为宗旨,长期扎根嫦娥工程和天问工程的样品处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事业中,其工作业绩得到广泛认可,荣获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奖、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创新团队奖”,并入选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表现如下:
响应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扎根月球样品实验室建设
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月球探测的里程碑,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采样返回,月球样品的安全解封和长期存储是后续开展样品科学研究的工作基础。自2013年入职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以来,该同志作为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工程任务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并完成我国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负责月球样品解封处理过程所需的多台关键非标设备研制工作,设计了月球样品解封、分样、制备、描述、存储等一整套样品处理流程,多次组织开展样品处理的地面验证实验,不断优化样品处理工作流程,为实现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安全解封、科学处理、妥善存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该同志围绕国家月球深空探测的战略需求,攻坚克难,为国内外同行利用嫦娥五号样品开展后续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有力服务了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嫦娥五号样品的安全处理与科学分析
继美国阿波罗和前苏联月球采样任务后,时隔45年嫦娥五号从全新的月球中纬度地区采集了新的月球样本,样品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返回实验室后,该同志立即全身心投入CE-5月球样品的实验室处理工作中,攻坚克难,陆续分选出上千颗岩屑颗粒,参与制作光片样本600余件,并对每个岩屑颗粒和光片样本进行了称重、拍照、描述记录等工作,全面记录了样品种类、岩石矿物组成、岩相特征、U-Pb定年矿物分布等珍贵的科学资料,为样品返回后第一时间开展年代学分析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获得了月球样品物理特性、岩石类型、化学成分、玄武岩年代学等第一手资料。周琴同志作为核心骨干,承担了嫦娥五号返回样品的年代学研究协同攻关,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