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

| 李金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非洲大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1

“我读初中期间家里特别穷,我们村里面水稻产量很低,低得很,我们县农业局派了一个技术员到村里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年产量就翻了番。”杨华德说。

作为农民的孩子,幼年时杨华德也曾有过饥饿的经历,目睹农技专家的厉害后,一颗成为农技员的梦想“种子”便播在了杨华德心间,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开始萌芽。

这个梦想,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结出金灿灿的“穗实”。

“稻穗能结出沉甸甸的穗实,在于它立足于泥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1983年7月,杨华德正式加入农业“大家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他开始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2

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布隆迪已连续实施6期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人民提供种子、设备和农用物资,推广传授先进农业技术。杨华德自2015年以来担任布隆迪项目组长,扎根非洲近十载,多年如一日,带领专家组开拓创新,将当地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提升至示范田的10吨/公顷,并培养出110名青年带头人,点燃布隆迪农业发展星星之火。杨华德推动成立的“生产性投入基金”减贫模式契合当地国情实际,成功实现示范村全村脱贫,已推广至布隆迪全国15省56个村庄,正在进一步向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其他非洲国家推广。杨华德的学生恩达·伊克基已担任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高级官员。布隆迪总统五次亲临视察,对专家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杨华德组长布隆迪国家功勋证书。

像杨华德一样,还有一群中国专家,他们阔别亲友,远渡重洋,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宝贵的中国经验传授给非洲人民。他们在非洲开试验田、设实验室、办培训班、建扶贫村,让干旱的农田飘起稻香、空荡的圈舍养起牛羊、贫瘠的村庄变了模样。在国内,他们是水稻专家、是种养能手、是兽医学者……在非洲,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援非农业专家。他们埋首于非洲田间地头,秉承对非合作“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深耕“小而美”农业项目,播种出了中非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用行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菌草之父”林占熺到农业专家杨华德,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到非盟总部会议中心,从医院学校、打井供水到数据中心、通信骨干网,无数中国援外人和援外项目遍布全球发展中国家,无私传授中国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杂交水稻、菌草技术、鲁班工坊、光明行、爱心行等援外品牌在各国落地开花,已成为惠及民生、造福当地的金字招牌。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3

杨华德,内江市威远县农业农村局的水稻专家、中国援布隆迪第五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推广杂交水稻是杨华德在布隆迪的工作重心,他带去的种植技术和品种,让布隆迪的水稻单产增加3倍左右,总产量增加了约4倍,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吃饭压力。

自2015年杨华德援非以来,近9年的时间,这位四川汉子用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下乡25天,带动布隆迪这个非洲国家水稻增产两倍以上,大大缓解了当地粮食压力,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4

杨华德保留的奖状中,有一张最为特别——那是2022年5月2日,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亲自为杨华德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是因为,杨华德探索出了一条“授人以渔”的路子。

“渔”是种植技术。现任布隆迪全国合作经济发展管理署署长恩达·伊克基的大女儿的名字中有一个“杨”字。因为,从2016年起,恩达·伊克基跟着杨华德学习了三年水稻种植技术,成了布隆迪有名的杂交水稻种植专家。

恩达·伊克基是杨华德在布隆迪的首批弟子之一。从2016年开始,杨华德和同事们先后培养数百名布隆迪水稻技术人员,培训了近10万布隆迪农户,帮助打造了该国的粮食农技服务体系。

“渔”也是产业发展模式和减贫模式。

种植杂交水稻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投入。但布隆迪大部分农户都处于贫困状态,如何解决投入问题?

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布隆迪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两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开展了更为紧密的合作。从这时起,中国专家组选择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作为示范村,启动了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广。

如何示范?除了提供技术指导,杨华德还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成立杂交水稻示范生产投入基金。明确种子、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技术由专家组和当地政府提供,但收获之后,农户必须将部分收入注入基金,用于下一季投入。

这一模式,在林格四村取得成功。到2018年,全村种植水稻48公顷,人均年稻谷占有量从200多公斤上升到890公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让十多户农民盖起了二层小楼。

林格四村示范村的成功,为布隆迪农村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以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希望,因此,被布隆迪列为2018年国家重大成果。

目前,布隆迪的示范村已达56个,遍布该国的14个省份。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5

激发杨华德斗志的,是一组调研后形成的报告。

水稻是布隆迪的主要粮食作物,但亩产只有四川的二成至三成。原因有四: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机具短缺、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流行。但光热条件丰富的布隆迪,有着近2000万亩可耕地,只要采用良种、良法种植水稻,完全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一定能够在布隆迪取得成功。”杨华德说,在和同事们交流完意见后,大家决定在布隆迪推广示范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

但这并不容易。

第一关,是技术。2016年4月,杨华德从国内优选7个杂交水稻品种到布隆迪试种。不过,靠近赤道的布隆迪,水稻生长周期只有120天,比四川少了30余天。因此,原有的栽培技术体系需要系统性调整。这种调整,只能靠专家组一点一滴摸索。

第二关,是农户的积极性考验。

“一开始,大家态度很冷漠。”杨华德打听后才明白,此前有不少外国专家在布隆迪搞过增产实验,但都未能成功。因此,村民们对中国专家也抱有“看热闹”的心态。

这种隔膜,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例如,布隆迪农户普遍存有“水稻必须有水才能存活”的观念,导致大部分缺乏灌溉条件的农田长期撂荒。杨华德只能现场示范旱育秧技术,能够减少八成用水量。

2016年10月,杨华德的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达13.86吨/公顷(924公斤/亩),刷新非洲水稻高产纪录。这不仅积累了当地杂交水稻种植经验,也让农户们心服口服。

为了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并完善技术规范,专家组又连续进行了三季试种。在此期间,农业专家组成功筛选出“川香优506”,成为在东非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2018年7月,中国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的聘期已结束,杨华德可以回国。但因为项目需要,他最终选择留下。

2019年,杨华德终于完成了杂交水稻的育秧、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十多个关键参数的实验、优化。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水稻栽培技术规范(草案)》,成为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指南。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6

“确实苦,但也很快乐。”谈到援非,杨华德滔滔不绝。

援非是杨华德自己争取的。2015年,杨华德已经51岁了,同龄人都开始展望退休生活,他却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农业援非高级专家组。

主动援非,是国家承诺,也是四川的传统。2009年起,我国开始向布隆迪分批次派出高级农业技术专家,援助领域主要涉及水稻、农产品加工等。作为中国农业援外的“主力军”之一,四川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派遣专家参与非洲农业发展,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为什么要去援非,也源自于杨华德幼时的经历。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有农技人员来到杨华德所在村庄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当年,杨华德老家的村庄就实现了水稻产量翻番。“当时我想要做个农业局的技术员。”杨华德说,在援非的机会摆在面前时,自己没有丝毫犹豫。

杨华德援非的首站,是莫桑比克。2015年年底,莫桑比克援助工作结束,杨华德本可以选择回国。但他和其他七位同事申请加入为期三年的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并担任组长。从此,杨华德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三期)南南合作项目四川农业专家组组长张小强说,布隆迪是农业援非的“硬骨头”。

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布隆迪,2019年,布隆迪人口1150万、人均GDP仅252美元。同年,该国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4.6%。此外,布隆迪长期被联合国列入58个重度粮食危机国家名单,是非洲大陆饥荒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抵达布隆迪的第一天,杨华德就被道路两旁破旧的民房和赤着脚乞讨的孩子所震撼。下乡之后,他发现大部分人家每天只吃一顿饭或者两顿饭,且只能吃木薯或者玉米,“还吃不饱。”

“这里的农业生产以人力作业为主,‘一把锄头打天下’。”杨华德说,抵达布隆迪后,他和同事们用半年时间走遍了布隆迪的15个水稻种植省份,更激发了他们在布隆迪奋斗下去的斗志。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事迹篇7

杨华德系四川省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15年至今,国际交流中心选派杨华德专家赴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担任组长兼水稻专家。该项目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管理,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实施。在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杨华德团结带领组内专家,帮助解决当地稻瘟病、黄叶症等历史性难题,实施种子工程,促进布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左右升至9—10吨/公顷。在布建立56个减贫示范村,首个减贫示范村已实现脱贫;共培养110余名青年带头人,点燃了布隆迪农业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借助中国技术和专家带动,布水稻总产量三年间增幅达365%,受益人口超三万人。

布方高度肯定中国农业专家为布实现农业发展愿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布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五次亲临项目点视察,对专家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杨华德组长国家功勋证书。布农业部两次为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颁发突出贡献奖。减贫示范村和青年带头人等模式得到国内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已在非洲推广至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

国际交流中心已连续实施六期援布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本期项目聚焦水稻专业,以“示范村建设”“青年带头人培养”“种子生产”等任务为重点,努力为深化中布农业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2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