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杨华德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7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1】
成绩的背后,是杨华德的付出。到布隆迪的第一个晚上,工作人员送来了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桶。比划一顿后,杨华德才知道,这是给他配备的“浴池”。直到两年前,他的住处才装上了淋浴设施。
来到布隆迪后,杨华德几乎没了节假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下乡25天是家常便饭。哪怕是春节,他也只能休息两三天——2021年春节,杨华德和几位专家吃了一顿饺子,大年初二一早便下乡去了。
还有对家庭的牺牲与亏欠。2015年以来,他只回家4次,累计陪伴家人时长不足半年。2020年5月,独生子杨博文的婚礼被他错过。2022年10月孙女出生,他也只待了半个多月。2024年3月杨华德参加会议,回家也只待了不到一周。
2024年4月,杨华德高票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词是: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2】
2024年4月8日,我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组长杨华德同志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继林占熺教授后我援外专家再获殊荣。杨华德同志扎根非洲十余年,秉承我对非合作“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深耕“小而美”中非农业援助,彰显了中非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从2009年开始,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在布隆迪先后组织实施了6期农业技术援助项目,50余名高级农业专家先后赴布,扎根一线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成效显著。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3】
今年已60岁的杨华德依然还坚守在布隆迪。他希望布隆迪在专家组支持下,通过技术援助,解决贫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
谈到下一个小目标时,杨华德信心满满,他说,预计下一个3年的时间,专家组在布隆迪的水稻改良示范村应该超过100个,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0万吨以上。此外,专家组还要给布隆迪培养大量人才,帮助当地迅速发展起现代种植产业。
据悉,我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已连续实施6期援布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新一期项目聚焦水稻专业,以“示范村建设”“青年带头人培养”“种子生产”等任务为重点。目前,“示范村建设”和“青年带头人培养”等模式已在非洲推广至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4】
杨华德保留的奖状中,有一张最为特别——那是2022年5月2日,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亲自为杨华德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是因为,杨华德探索出了一条“授人以渔”的路子。
“渔”是种植技术。现任布隆迪全国合作经济发展管理署署长恩达·伊克基的大女儿的名字中有一个“杨”字。因为,从2016年起,恩达·伊克基跟着杨华德学习了三年水稻种植技术,成了布隆迪有名的杂交水稻种植专家。
恩达·伊克基是杨华德在布隆迪的首批弟子之一。从2016年开始,杨华德和同事们先后培养数百名布隆迪水稻技术人员,培训了近10万布隆迪农户,帮助打造了该国的粮食农技服务体系。
“渔”也是产业发展模式和减贫模式。
种植杂交水稻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投入。但布隆迪大部分农户都处于贫困状态,如何解决投入问题?
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布隆迪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两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开展了更为紧密的合作。从这时起,中国专家组选择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作为示范村,启动了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广。
如何示范?除了提供技术指导,杨华德还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成立杂交水稻示范生产投入基金。明确种子、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技术由专家组和当地政府提供,但收获之后,农户必须将部分收入注入基金,用于下一季投入。
这一模式,在林格四村取得成功。到2018年,全村种植水稻48公顷,人均年稻谷占有量从200多公斤上升到890公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让十多户农民盖起了二层小楼。
林格四村示范村的成功,为布隆迪农村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以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希望,因此,被布隆迪列为2018年国家重大成果。
目前,布隆迪的示范村已达56个,遍布该国的14个省份。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5】
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布隆迪已连续实施6期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人民提供种子、设备和农用物资,推广传授先进农业技术。杨华德自2015年以来担任布隆迪项目组长,扎根非洲近十载,多年如一日,带领专家组开拓创新,将当地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提升至示范田的10吨/公顷,并培养出110名青年带头人,点燃布隆迪农业发展星星之火。杨华德推动成立的“生产性投入基金”减贫模式契合当地国情实际,成功实现示范村全村脱贫,已推广至布隆迪全国15省56个村庄,正在进一步向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其他非洲国家推广。杨华德的学生恩达·伊克基已担任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高级官员。布隆迪总统五次亲临视察,对专家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杨华德组长布隆迪国家功勋证书。
像杨华德一样,还有一群中国专家,他们阔别亲友,远渡重洋,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宝贵的中国经验传授给非洲人民。他们在非洲开试验田、设实验室、办培训班、建扶贫村,让干旱的农田飘起稻香、空荡的圈舍养起牛羊、贫瘠的村庄变了模样。在国内,他们是水稻专家、是种养能手、是兽医学者……在非洲,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援非农业专家。他们埋首于非洲田间地头,秉承对非合作“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深耕“小而美”农业项目,播种出了中非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用行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菌草之父”林占熺到农业专家杨华德,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到非盟总部会议中心,从医院学校、打井供水到数据中心、通信骨干网,无数中国援外人和援外项目遍布全球发展中国家,无私传授中国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杂交水稻、菌草技术、鲁班工坊、光明行、爱心行等援外品牌在各国落地开花,已成为惠及民生、造福当地的金字招牌。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6】
“有这样好的产量,如何让老百姓增产增收?”杨华德反思道。
他带领专家组首创了“生产性投入基金发展杂交水稻(脱贫减贫)示范村模式”,集中资源、打造减贫示范村,产量效益成倍增长。
“如果全部靠我们专家组的力量是无法带动这么多示范村的,那怎么办?得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本土人才。要扭转落后的观念,就得亲自带着他们干,告诉他们,你加入我们的项目,你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你就有了希望。”在杨华德看来,要在布隆迪更好地进行杂交水稻推广,培养技术人员、扩大群众基础很重要。
感情牌、技术牌、参谋牌多管齐下,专家组多次组织现场培训和现场实操示范,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完成了对农业系统官员及数以万计技术农民的培训。
短短几年时间,专家组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的14个省56个示范村,单季种植面积2800公顷,单季增产1.4万吨,全年增产2.8万吨,数万人从中获益。
杨华德分享了一位学生的故事:恩达·伊克基原本只是布隆迪一个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的“90”后青年,2016年参加了中国农业专家开展的杂交水稻种植示范项目。作为专家组培养的布隆迪第一个农民技术员,经专家组3年全方位培养,他积极发展杂交水稻,现已成长为布隆迪最年轻的政府高官和全国经济发展领导者。
“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继续干下去,把这个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今年杨华德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按理说,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他继续选择留下来,开启第四次赴非援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中国的经验帮助布隆迪解决粮食问题,“甚至解决脱贫问题”。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材料【篇7】
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杨华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5年,在圆满完成援莫任务后,他再次前往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
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的技术援助项目。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接近90%。初到布隆迪,杨华德就被眼前破败的村庄、饥饿的农民和遍地的荒草深深触动。
“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基本上就是 ‘一把锄头打天下’,老百姓普遍没有饭吃。”身为专家组组长的杨华德,带领专家组成员深入田间、村庄开展系统调研后发现,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稻瘟病流行、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交织叠加,当地生产力水平极低,平原区水稻平均产量不到3吨/公顷,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不到2吨/公顷。
对这些问题,专家组逐项逐个研究,并取得一致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
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杂交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定试种方案,示范地块的水稻产量迅速提升,创造了每公顷收获13.86吨水稻的非洲水稻高产纪录。
“我们的品种整个生长和长势各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当地的品种,引起了轰动,当地人觉得这个简直是太神奇了,像魔术一样。”杨华德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