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

| 徐球

2024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张晋藩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篇1

1954年8月6日的《光明日报》,竖版繁体,本报记者也是第一次看见。《中国旧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破产》一文是头条,显眼。

这是张晋藩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那时他24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那一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政研究成为他进入学术领域的门径。“当年研究宪政是热点,但后来这成了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从他的著作年表中勾出和宪法史相关的成果,是一条纵贯60年的直线:1955年《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1979年《中国宪法史略》,2004年《中国宪法史》。这是指著作,相关的几十篇论文不包含在内。

与这条线平行的,是民法史、刑法史、行政法史、监察法史等其他专门法史的研究脉络。当年国家法制草创,每一项努力都是在填补空白。而现在,这些勾画在28页A4纸上纵横交错的目录,构成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构架。

最难的是法制通史的撰写,时间上要上溯到上古的氏族战争,门类上要包含刑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等等诸多项目,每一项都涉及到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集纳提炼。这是学术上的“难”,更难的是组织工作,一项大事,人力、物力、财力一时难备,都是问题。

张晋藩决定挑战这个大部头。那是1979年,中国学术界春风回暖,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他遇到了美国学者兰德彰。对方告诉他,在1979年前,国际上已经组织了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但从未邀请过任何大陆学者参加。美国学者的语气带着遗憾——他们从来不知道中国内地还有张晋藩这样的法制史学者,也无从了解大陆的学术研究水平。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篇2

200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三位教授访问意大利名校比萨大学,送给主人的礼物便是这本《中国法制通史》。该书从此声播海外,被西方同仁誉为中国版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始于1979年,成于1998年,世事变迁,物转星移。一些学者在编写过程中去世,一些学者退出了这项似乎遥遥无期的工程。记者问这部书的主编是否有过绝望的时候,老人神色安详:“从来没有。”然后笑言,“我就这一点还行,有点韧性”。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法律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慷慨陈词,言犹在耳。

“茶花香处蝴蝶飞,春池水暖鱼儿肥;牧童月下归来晚,柳叶当笛信口吹。”张晋藩写于江西的绝句之一。在《思悠集》的自序中,张晋藩这样描述在江西的日子:“春来油菜花和紫云英黄紫相间,把大地装点成锦绣,满山盛开的杜鹃花真个是染红了青山。还有夏夜的岭上赏月,秋天的乌桕红叶,冬季的板桥霜雪,本身就是诗。”

不要误会,这其实是1970年。同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任教的张晋藩和夫人林中,拖家带口地来到江西五七干校,在那里“战天斗地,改造思想”,既非旅游度假,也非田园归隐。

“采茶、插秧、打石头,什么都干过。”但他还是能活出自己的情趣来。当时下放的老师按军事编制分为五个连,他是五连的通信员,白天劳动,晚上编写干校的小报纸。江西夏天炎热,农村蚊虫乱飞,躲在蚊帐里点着煤油灯写稿子,还有点不亦乐乎的意思。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篇3

张晋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7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首批法学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篇4

张晋藩研究人物所谓“法系”,是西方学者或根据国别,或根据不同的法律传统将世界各国划分为不同的法律系统。中国立国悠久而又具有先进的法律,因此作为独立的中华法系,傲然自立于世界法系之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华法系植根于固有的文化土壤之上,又得到政权的支持,还包容了许多先进的法律文化,并且无论立法、司法,也都表现出了先进的高度,因此综合起来成为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各个方面法律成就的综合体现。它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不仅使它得到世界的尊重,而且直接影响相邻国家千余年之久。

中华法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礼,也就是中国的礼教。因为中国的礼是最发达的,从周公制礼3000多年来,礼一直是文化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仁、德、诚、信等中国优秀的法文化支撑着中华法系。直到今天,世界研究法系,还得研究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它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它的存在,决定了世界不能轻视中国古代的法文化。当然,中华法系是在古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所依靠的法文化也是古老的法文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古老的法文化,比如以德化民、以法治国,虽然产生于古代,但今天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事迹篇5

中国政法大学张中秋教授觉得自己和师兄弟都挺有福气。1995年他和老师张晋藩参加南京的一个研讨会,发现老人白天开会,晚上熬夜改学生论文。他瞟了一眼文章,作者是“金德贤”,一个韩国师弟,汉语说不利索。张晋藩得逐字逐句修改更正,“不然这孩子怎么毕业啊”。

他是天然的师者。在法大,张晋藩很早就提出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研究生院的所有资源都应该为人才服务。在担任长达十余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为了融汇各家之所长,他广泛聘请学术大家、名人,如瞿同祖、蔡美彪、王铁崖、韩德培、端木正、李秀林、俞明仁、袁方、王永兴、高铭暄、张国华、王叔文、刘海年、佟柔、孙国华等先生为研究生授课,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每个研究生每年都有经费参加至少一次学术会议,学位论文的调研费用全部支付给学生使用,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外语,两人发给一台收录机。

他几十年来广受学生的喜欢和钦佩。在倒置观念、践踏理性的时代,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因保护了他。

1958年司法“大跃进”,法学教育“大跃进”,批判旧法观点运动“高潮迭起”,张晋藩主张的法律继承性观点成为批判的重点。“那时有个说法,继承旧法就等于‘人口安狼牙’,我受到了一点冲击。有证据啊,《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意见》,白纸黑字。”

他在人民大学任教。当时有个新花样,批判谁,就把大字报放在圆形的篮子里给人家送去,叫“给老师送西瓜”。1958年3月25日人民大学团委主办的《跃进快报》里,记载了这样一条“送西瓜”的消息:

“看,法学史讲师张晋藩老师出现在台上了。他第一句话就是,我从内心里欢迎同志们给我送的大西瓜。这时台下顿时喊出:‘西瓜大而甜,送给老师张晋藩。’张老师说,亲爱的同学们,送吧,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张老师说,我一定把我的旧法观念、修正主义、骄气、躁气一扫光。同学们喊,‘张老师是好样的。’”

24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