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是什么呢?张晋藩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篇1
出版《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清代民法综论》、《中国宪法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等二十余部专著。此外还主编了《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清朝法制史》、《中国官制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民法史》、《中国刑法史新论》,《中国行政法史》、《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等二十余部专著和教材,并发表了专业论文二百余篇。其中有些专著和文章已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自1954年迄今,张晋藩教授出版个人专著有《中国法制史》第一卷、 《中国法律史论》、 《法史鉴略》、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代民法综论》、 《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 《薪火集》、 《中国宪法史》等十余部。主编与合著专著: 《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 《中国官制通史》、 《清入关前的国家法律制度史》、 《清朝法制史》、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等20余部。主编教材《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律史》10余部。此外,发表法律史学论文200余篇。
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每个侧面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耐人寻味。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篇2
张晋藩教授始终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要求自己和勉励学生勤勉治学。
张晋藩教授认为,学术研究的确很苦,但当你完成一个课题颇有收获时,心情又是非常愉悦的。
“因为工作时的生命是最有趣的,如同黄连树下弹琴,苦中有乐,乐在苦中。”这是他特别喜欢提及的一句话。
1949年张晋藩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被分配至中国人民大学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的研究生,1952年留校任教。张晋藩教授从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认为正确地诠释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乃每位史学研究者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在1979年以前,世界上曾经召开过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但都没有邀请中国大陆学者参加,这大大触伤了张晋藩教授的自尊心。张晋藩教授认为,除去当时的政治气候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作出为世界所瞩目的研究成就。
1979年秋,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时,为恢宏法制史学界的志气,创造争雄世界的业绩,张晋藩教授提出编写《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专著的设想。在会上他慷慨陈词:“外国学者热心研究中国法制史是值得欢迎的,对他们的成果应予重视。但我们自己更应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激起奋发图强的雄心。30年代我国爱国的历史学家为了夺回汉学中心,曾经付出极大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果,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史学家。今天面对尖锐的挑战,如果只满足于前人的成果,甚至让我们的后代向外国学者学习中国法制史,那岂不是一种罪过!因此编写出《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是时代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篇3
“1930年我出生在沈阳。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度过的,那时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
张晋藩回忆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
“祖父因饥荒过世。战乱频仍,想买一口棺材都没地方买。幼年时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激励着我要为国家富强好好读书。”
1949年7月,张晋藩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此后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他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精彩纷呈,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法制上所体现的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内在的潜能。”
1979年以前国外曾三次召开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都未邀请大陆学者参加,这严重伤害了包括张晋藩在内的中国学者自尊心。张晋藩认为必须要加快编辑出版《中国法制通史》,不能让子孙后代到外国去学习中国法制史。
自此,张晋藩牵头召集国内法制史学界的学术力量,历时19年,苦心钻研出版《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为新中国法制史学科做出奠基性、开创性工作。1999年,《中国法制通史》正式出版,全书共10卷、500余万字,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篇4
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惊喜之余又感觉自己很难承担,党对我太优厚、太器重了。获得这次国家最高的荣誉,我真是诚惶诚恐,无以为报,只有奋斗。”
在得知消息后,张晋藩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来做,拿出样子来,才能够配得上这样的荣誉,才无愧于____和党中央的厚爱。
于张晋藩而言,这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奋斗一直在路上。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不偷懒、不自满”是他为学的座右铭。94岁高龄的张晋藩笑称,他是永不退休的教授。
在张晋藩家里,一间几平方米的小书房是他畅游学术的天地,一摞摞“花脸”书稿摆满书桌。尽管在2002年患上黄斑病变后视力极差,但他笔耕不辍,一边听着学生口述,一边举着放大镜对书稿逐字逐句修改。
“前几年用的是6.5倍放大镜,现在用上12倍了,看字越来越困难。”张晋藩说,他生活作息非常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吃过早饭后就到书房做一些案头的工作。尽管不如年轻时精力旺盛,但仍然保持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左右的工作。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篇5
1970年拖家带口到江西57干校劳动,采茶、插秧、打石头,夜晚就着煤油灯写文章。翻看当时的诗作,偏偏都是这样的句子:“绿染江南四月天,潇潇细雨润如烟”,“牧童月下归来晚,柳叶当笛信口吹”。像是度假,也像归隐,唯独不像下放。
治学六十载,著作等身。目录用三号字誊写在A4纸上,可以打出28页。2000年70寿诞,却把自己新出版的文集命名为《未已集》,老人自己解释这种心境:“在学术道路上,依然‘载欣载奔’。”
1954年8月6日的《光明日报》,竖版繁体,本报记者也是第一次看见。《中国旧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破产》一文是头条,显眼。
这是张晋藩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那时他24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那一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政研究成为他进入学术领域的门径。“当年研究宪政是热点,但后来这成了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从他的著作年表中勾出和宪法史相关的成果,是一条纵贯60年的直线:1955年《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1979年《中国宪法史略》,2004年《中国宪法史》。这是指著作,相关的几十篇论文不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