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

| 徐球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新鲜出炉,彭桓武事迹大家记得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选篇1)

2007年2月,北京的寒风在街巷间肆虐,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沉重的哀愁。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一位九十二岁高龄的科学巨匠——彭桓武先生在医院病逝。去世前的日子里,他在淡然之中保持着他一生那谦卑而低调的品格。而在他离世的前一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彭桓武星”,这是对他两弹元勋地位的永恒纪念。

在中国科技事业尤其是核武器事业的辉煌篇章中,彭桓武的名字或许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名字那样家喻户晓。然而,他的贡献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科技的天空中默默发光发热,尽管他生前并未追求世俗的荣誉与名望。1915年,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九岁那年,他凭借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顺利考入长春二中。

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后来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吉林毓文中学。1931年,年仅十六岁的彭桓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启了他一生的科学之旅。在清华求学期间,彭桓武不仅专注于物理学科的研究,还广泛涉猎文史哲学,展现了全面发展的才能。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被誉为“清华四杰”之一。毕业后,他获得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毕业证书,本已准备好留校任教,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在云南大学艰苦的生活中,彭桓武并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1938年,他获得了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在爱丁堡大学,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准的论文,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都柏林高级研究院工作,与当地学者合作在宇宙现象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选篇2)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

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选篇3)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至2007年2月28日),原名彭梦熊,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湖北麻城,“两弹一星”元勋,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彭桓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先后师从周培源、马克斯·玻恩,相继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过,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5年,彭恒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彭桓武主要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0年,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选篇4)

1958年,彭桓武的二姐就介绍了一位36岁端庄贤淑的女士,见面后,他怦然心动,但又自知有缺点,寝食难安,于是写一封独特的表白信:我不会洗衣做饭,不会穿戴,对当官掌权不感兴趣,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

信送出去后,他想着估计人家看不上他,谁知,女方回信:你不会做饭,我做 ;你不会穿戴,我来;你不爱当官掌权,我也一样。

之后,两人迅速组成家庭,不久, 1959年6月,苏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我国又经历3年灾荒,美的“第七舰队”又跳入我国海峡挑衅。

国家局势严峻,钱三强找到彭桓武,给他的新任务是核武器研究,并担任九所副所长。

此后,彭桓武一直忙于国家交给的机密任务,家里交给了妻子,他们幸福地携手度过19个年头,1976年,妻子刘秉娴病了,彭桓武非常着急,领着妻子到医院全面检查,得到的结果是:预后不良--刘秉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他听后眼泪夺眶而出,之后他陪妻子奔波在各大医院间,可是,妻子病情不见好转,此时,年过六旬,患有多种疾病的他心如刀割。

晚上,看着重病缠身的妻子还艰难地为他和儿子赶制衣服,不只一两件,而是成套,成系列: 棉衣、背心、棉裤、春夏袖褂、长短裤……想起与妻子共同生活的19年里,自己多数想着工作、事业、国家,很少关心、照顾妻儿,他觉得亏欠妻子太多,便挥泪写了一首长诗。

之后,他在痛苦中陪伴妻子走过人生最后的路程,妻子离开那天,他悲痛地扯下日历,在床上躺了7天7夜,把妻子照片挂在床边,妻子的骨灰藏在假花后面,睹物思人,心中满是回忆。

彭桓武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精选篇5)

彭桓武191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他的父亲彭树棠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在长春县做县长,人称“长春彭”。受家学影响,彭桓武自幼虽体弱多病,却酷爱读书,尤其是对算术,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在4岁上学之前,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学。凭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与物理的不解之缘,这一年他16岁。1935年,彭桓武大学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师从周培源学习物理,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寇的侵华活动日益严峻。彭桓武踏上了南下逃亡的道路,除了必要的行李,他还怀揣了一包足够毒死他三次的砒霜,做好了倘若被日本人抓住,决不做顺民的打算。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彭桓武选择宁折不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让人敬佩。后来,他写诗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这是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更是中华民族压不弯的脊梁。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师周培源的推荐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等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25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