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

| 徐球

2025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是什么样的呢?孙家栋的事迹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篇1

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了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不由得爬上心头。

此时,美俄两国已经完成卫星导航星座的布设。

1989年2月4日,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成功发射第一颗工作卫星;1994年,达到全球98%覆盖率的GPS系统,已将24颗卫星布置在6条地球轨道上,轨道高度20200千米,实现了在地球上任何一点均可监测到超过四颗卫星的目标。

俄罗斯于1995年完成了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星座的组网布局。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布置在相隔120度、高度19100千米的3个轨平面上。

欧洲紧随其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盟公布,由欧盟和欧空局联合负责。该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的轨道高度为23616千米。2011年10月,第一批两颗卫星发射升空;2012年10月,第二批两颗卫星发射升空。

我们在埋头紧追。

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能源与交通总司2003年9月在北京草签了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伽利略计划过程中广泛合作,包括卫星发射、卫星制造、无线电传播环境实验、地面系统及无线电频率、接收机标准等。

2004年10月,中欧正式签署《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这是当时中欧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国虽然是投资方之一,却始终进入不了伽利略计划的决策圈子,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到2007年,双方合作分歧加大,中国退出了伽利略计划。

中国人在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后清醒了: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要不来。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篇2

他几十年心无旁骛,潜心于航天事业,女儿出生都不知道;结婚多年后,妻子才从电视里知道他具体是干什么的;能把卫星送上天,却点不着做饭的火炉子......翻开科学家孙家栋的“家风篇章”,平实简单又趣味盎然、深含韵味。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这电话一接起来就像开会似的没完没了。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

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

这只是孙家栋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几十年如一日,他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篇3

孙家栋,自青年时代便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见证了我国航天从起步到腾飞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在航天科研的第一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篇4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复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及科技委主任。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孙家栋两弹功勋事迹材料篇5

1967年7月,不足不惑之年的他负责组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即501部,并参加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先后担任这一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和副主任。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其隶属关系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动,1970年5月划归七机部领导,1973年5月正式列入七机部建制,成为七机部五院。

应用卫星与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虽同属航天技术范畴,但对他而言,卫星技术毕竟是其新涉足的领域。他调入后,既参加领导501部的组建工作,同时又担起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根据国家对东方红一号主要的基本的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参加领导卫星总体及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简化工作,能源系统去掉了太阳能电池加镉镍电池供电部分,采用银锌电池组供电的方案;去掉了科学探测和遥控两个系统;去掉姿态控制部分,只保留测量姿态的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这样东方红一号的分系统主要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和姿态测量等。

当时卫星研制队伍来自七机部一院、八院(前身是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而且原来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的技术方案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和有关研究所制订的,相应的研制工作也已展开,修改简化并制订新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技术方案,并非易事。

他没有患得患失,而是知难而进,发挥了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根据研制弹道导弹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修改简化的新方案终于制订出来了,1968年1月获得国家的正式批准,并被列为国家重点任务。

之后,他全力以赴地抓科研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他重新审定完善了卫星的研制程序,并严格执行;采取了控制卫星研制中技术状态的措施,适时进行技术状态的“冻结”;还严格地组织各种地面试验,在地面能做的而且是必要的试验都必须做充分。正是由于他在型号研制的组织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大大地促进了研制工作的进展。

26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