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孙家栋的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复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及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导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已提到日程,正在忙碌中程导弹后期研制工作的孙家栋,奉命向新的技术领域——空间技术进发。
1967年7月,不足不惑之年的他负责组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即501部,并参加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先后担任这一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和副主任。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其隶属关系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动,1970年5月划归七机部领导,1973年5月正式列入七机部建制,成为七机部五院。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有位航天大家的经历,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中国航天事业璀璨星河里,他的名字从未停歇地闪烁着光亮。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我国航天史上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就是从事航天工作60余载,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
孙家栋曾总结自己的人生:“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他走上过无数个岗位,对党的忠诚和报国信念却始终不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
从辽宁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留学生活让孙家栋印象深刻。临行前,部队到王府井买了最好的哔叽面料,为他们定制了笔挺的军装。走在苏联街头,中国军人的风貌时常引来羡慕的目光。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孙家栋,自青年时代便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见证了我国航天从起步到腾飞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在航天科研的第一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这电话一接起来就像开会似的没完没了。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
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正弯腰收拾行李,室友一路小跑大喊:“快,今晚食堂炖肉!”孙家栋一听,两眼放光、口水直流:那我吃完再回家!谁料,就是这份红烧肉,却改变了他的一生。孙家栋,是运载火箭与卫星的技术专家。在中国卫星研制的关键阶段,他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这一年,他只有38岁。谁能料到,正是一次吃红烧肉的经历,使他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6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随母亲,是左撇子。他常在哥哥姐姐面前挺胸昂头说:“我厉害吧,左手超灵活!”然而,入学仅2周,班主任就掐着腰说:“让你家长来办退学!你用左手写字,会把其他同学都带坏了!”他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小声问:“那假如我学会用右手写字,还能上学吗?”为证明自己和别的孩子没两样,小家栋开始突击练习,很快,他不但能用右手,写一手漂亮字,甚至能左右开弓打羽毛球。他生怕老师再让他退学,心里憋着一股劲,没日没夜地学习。1年后,他不仅赶上课程,而且门门都是优!他一挑眉毛,一脸自豪:“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从此,他的成绩一路飙升。19岁时,他考入哈工大预科班,准备专修俄文。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4月8日,辽宁复县人(今瓦房店市),中共党员。
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副博士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原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孙家栋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的经历和成就如同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激励着无数航天人不断奋斗和前进。
1967年,孙家栋开始进行卫星方面的研究。他担任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
1976年11月26日,孙家栋领导设计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在“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卫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上,他也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