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 徐球

王希季身为两弹一星的功勋之一,这位中国航天的科学家事迹大家清楚吗?王希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1

在中国航天的浩瀚星空中,王希季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这位出生于1921年7月26日的云南昆明的白族科学家,以他的智慧、坚韧和创新精神,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顾问、研究员,王希季不仅是卫星与返回技术的顶尖专家,还是中共党员、国际宇航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的双重院士,其职业生涯充满了荣耀与贡献。

王希季的学术旅程始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取得学士学位后,他在兵工厂和发电厂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后,他远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深造,于1949年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他日后在中国航天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代,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王希季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到祖国怀抱,投身于新兴的航天事业。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作为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及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探索之旅。T-7M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迈出重要一步,随后T系列火箭的不断升级,更是一次次刷新了中国航天的高度。

王希季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技术方案中的关键角色,确保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在1970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他领导团队攻克卫星返回技术难关,实现了空间生物实验的突破,将中国推上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2

王希季一到学校,就看到一派勃勃生机。他说:“比我们老一辈的王大珩、毕德显等来了,同辈的胡国栋、汪坦夫妇、刘培德夫妇、杨长骙、郭可讱、宋彧浙等来了,还有雷天岳同志等一批‘少壮派’;不久,钱令希教授、杨槱教授等也来了。真是人才济济、催人奋进啊!”

王希季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他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俄文,与杨长骙一起翻译了苏联教材《船舶汽轮机》。他认真教书育人,对所开课程都努力写出教材,五年中就编写了《锅炉学》《涡轮机》《铸工》等多种教材。“我们美丽的凌水河校舍是1951年开始建设的。第一批建筑物一馆、二馆、热机实验室和西山第一、二、三学生宿舍,是由建筑系元老汪坦和萧宗谊两位教授设计的,”王老眯着眼睛,自豪地说,“那些取暖系统,包括暖气管道等呢?是我设计的啊!因为,我是学这一行的,需要就上嘛!”

王希季老师回忆大工的时光,他特别感谢张大煜老师。当年张老师动员他来大工时还曾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你如果真想去工厂工作,到大学去教几年书也很有必要。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得一清二楚,不能马马虎虎。”

王希季老师说:“果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自己的基础打得比以前更牢固了;而且,培养出了一批比我强的学生。比如俞鸿儒(机械系53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性初(机械系55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等,俞鸿儒当选院士还比我早两年!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3

王希季,1921年生,白族,云南大理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大连工学院任动力工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55年调入交通大学,先后担任涡轮机教研室主任、工程力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我国火箭总体、航天器系统、航天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9月21日,王希季在京接受了上海航天局戚南强、游本凤的采访,深切回忆了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艰难历程,认为探空火箭是在国外的技术封锁下,一无资料,二无实物,完全依靠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精神取得的早期航天科研成果,为后来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和支撑作用。值此王希季102岁生日之际,特刊发此采访口述文章,谨向这位中国空间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的“两弹一星”元勋校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加入航天队伍,从事航天事业,是我从未想到过的。因为一是我所学的专业与航天没有太大的关联;二是航天那时极其保密,之前我也根本不知道我国航天方面的一些情况。所以,组织上将我安排到航天,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但航天却成就了我,让我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得航天成为我一辈子割舍不断的情缘。

探空火箭是我进入航天所从事的第一个型号。可以说,我们这支队伍是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下,一无资料,二无实物,完全依靠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精神取得的早期航天科研成果。

那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搞探空火箭?一句话,主要就是为发展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打基础,最终把我们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因此,是探空火箭铺设了我国早期航天事业的成功之路。而上海航天就是从探空火箭起步的。从原来的一片空白,通过探空火箭的研制打下扎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和历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造就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型号产品从初期的一二只发展到今天“星箭弹船器”系列化和产业化,并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可以说,我们这批最早的航天人,对上海航天事业的开创,拔得头筹,立下头功。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4

王希季祖籍云南大理上末,1921年7月26日生于昆明,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商人。王希季读书的时候喜欢打球,中学时,他参加了一个戏剧社,还演过街头剧。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王希季的父亲要他学门手艺,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大概读了一年,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统一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王希季回国后,先在大连工学院担任副教授,后又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王希季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5

王希季院士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1960年2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期间,王希季负责研制发展控空火箭技术设计,成功地为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控空火箭,_______给予很高的评价。以后上海机电设计院(后为七机部八院、航天部五院508所)先后在10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了包括气象、控测、生物试验、核爆取样和技术试验等几个类型的15个型号的控空火箭,其中王希季就负责了12个型号,成为中国控空火箭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负责的项目有两项获奖。王希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八院奉命转为发展卫星工作后,王希季又负责提出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于1975年首射取得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

1980年后,王希季先后负责研制和发射成功了6颗卫星,并负责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和负责完成了这两个型号的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中国的返回卫星技术属世界先进水平,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2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