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新鲜出炉,朱光亚的故事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1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伴随着轰鸣,向着宇宙苍穹旋转、蔓延,升腾、再升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试验成功!人们忘情地跳跃、欢呼、拥抱,淌着欣慰的泪水。这时,却找不到父亲了。原来在离开主控站后撤时,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父亲还没有赶到山头的观测站,原子弹就爆炸了。还在赶路的父亲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内敛的他,不禁潸然泪下。18年前在美国就开始找寻的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一度在密语中被称为“老邱”的“争气弹”。此时,我国核技术专家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45岁。1964年5月至1965年1月,_______曾两次谈到核武器发展问题,明确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氢弹的研制原理、结构、制造工艺都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而研制氢弹首先要从理论上突破。当时,核武器研究院其他院领导要到青海草原上去,父亲留在北京,与彭桓武、邓稼先领导对氢弹原理的探索。1967年6月17日试验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甚至让美国最有经验的专家都感到惊奇。从原子弹的原理研究到氢弹的试验,按年月间隔比较,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是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苏联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回忆当年,父亲告诉我们,当我国政府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时,他有幸从那时起就参加了这一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近50年。他一生都在为核试验成败与否承担风险,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坚毅与执着,是很难坚持到底的。为了这个梦、为了理想,他执着地一直奋斗到晚年。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2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后进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深造,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及核试验;组织领导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50年,朱光亚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5月获得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982年10月12日,获得潜地导弹发射成功。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9月,在罗布泊试验场成功实现中子弹爆炸。1991年5月到1996年5月,朱光亚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同年9月9日,把4万余元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同年9月18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2011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一户邮政局职员的家中,排行老三。1927年因父亲朱懋功工作调动全家随迁到汉口。1929年夏天,不满五岁的朱光亚进入汉口第一小学附属幼稚园学习,半年后直升该校初小一年级。1935年跳级考入____教会开办的汉口圣保罗初级中学。1938年,日寇沿长江向武汉推进战线,为避战乱,不荒废学业,朱光亚跟哥哥朱光庭、朱光鼐去重庆求学。在重庆合川县朱光亚进入合川崇敬中学高中部学习。1939年因学籍问题朱光亚转学到江北县(今渝北区)新建的清华中学就读。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已有52名决定当时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1950年2月底,刚刚获得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不久的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取道香港返回祖国。
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是中国当时系统论述核武器知识的学术著作之一。
1952年,被选作板门店谈判翻译的朱光亚,亲眼见到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因为有核武器作底牌,美方代表非常强硬,谈判异常艰难。
这让朱光亚明白: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1953年,朱光亚被分配到刚刚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被学校任命为物理系特殊实验计划组副组长。那一年朱光亚只有28岁。
当时的物理系可谓一穷二白,朱光亚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虽然教学任务繁多,但朱光亚的每门课都是思路明晰,语言简练,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4
1949年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 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归国心切,时不我待!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1950年春,获得博士学位的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毅然回国,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取道香港返回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
胸怀赤忱报国之心的朱光亚曾为了梦想“三进三出北大”,而这每一次的“出”,都和核武器有关。
第一次是进西南联大学习物理。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为了科学救国,朱光亚被国民政府选派,离开西南联大(北大)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
1950年回国后,朱光亚回到北大物理系任教。1952年,第二次离开北大,是赴朝鲜板门店参加停战谈判。此次,他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担任代表团秘书处翻译,另一个任务是作为观察员考察美国是否在朝鲜使用了原子弹。
1955年5月回到北京,筹建北大物理研究室,任务是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后来研究室更名为“技术物理系”。1957年2月,朱光亚第三次离开北大,出任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室副主任。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篇5
1994年,朱光亚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一职,身为第一任院长的他领导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是中国工程院初创期当之无愧的功臣。而这也是朱光亚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此之前,也有许多文章试图写下朱光亚的个人事迹,却总是被他本人退回,就算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这个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名字才真正被国人熟知。
2001年,正值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校方特地联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希望为他们出一本传记作为重点图书送给校友,23位科学家都欣然同意。他们有的是自撰,也有由他人代笔,而朱光亚却只写了不到6000字。在这短短的几千字中,朱光亚客观且详尽地叙述了原子弹研制的发展史,说是自传,全文却没有一个地方提到他自己。多年来,朱光亚一直秉承着低调做人、严于律己的处事原则,面对媒体的采访和夸耀,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推脱说以后再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自信!自立!自尊!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