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

| 徐球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吴自良事迹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篇1】

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这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保密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只知道他们是为国家的重点保密项目工作,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涉及粉末冶金、物理冶金、压力加工、金属腐蚀、物理化学、机电设计制造、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综合性很强,吴自良协调组织上海市冶金、纺织、化工局各自系统下属的多家单位协同工作,贡献力量。

在带领大家完成会战任务的过程中,室主任吴自良无时无刻不以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下,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分析和总结,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逐一攻克。1963年秋,各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实验室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实验验证。直到1983年,才被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告知:“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

“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项目,最后被授予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专项)的覆盖项目奖。

在今天看来,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是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但是对吴自良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是高度机密的工作,很长时间里不能向外界吐露;这也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在十多年的漫长时光里,甚至不知结果怎样,成败如何。但是那一代科技工作者,始终怀抱着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深情,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奇迹。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篇2】

据同事们回忆,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超过3年的时间里,他基本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全程跟进各组的工作进展。

在工艺问题试制阶段,吴自良几乎和团队成员天天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试。当时的华东科委、上海市委,还有上海冶金局、化工局等等单位都给予了全力配合。在国家的统筹协调下,吴自良带领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的原子弹造就了心脏。

在完成原子弹研制工作后,吴自良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技术材料和材料科学,在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唯一的受勋人员。

后来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荣获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个特等奖奖项是奖给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这个专项的。在荣誉面前,吴自良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金光闪闪的无私精神。作为吴自良院士的学生和同事,邹世昌院士曾说,“项目得奖以后,他提出要给每一位工作参与者发一个得奖证明,并把奖金平均分配到每一位工作人员。最后还把奖励个人的‘两弹一星’金质奖章捐献给了研究所。”

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晚年时吴自良在回忆研制“甲种分离膜”那段经历时写到:“____当年找来了科学元帅聂荣臻,亲自布置了要制成原子弹的任务,当时这个任务叫‘两弹一箭’。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口袋里装满了完成这个大工程的各个‘链条’”。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人生一世,有此足矣!”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篇3】

1943年,吴自良自知在当时的体制下,航空救不了国。在大姐的资助下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转而学习物理冶金,也正是机缘巧合,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位“国防人”。博士期间,他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教授。他努力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一心向学,悉心钻研物理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还在求学中的吴自良已经坚定了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在当时百废俱兴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亟需解决材料学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在国家需要面前,吴自良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原则,毅然舍弃自己在物理冶金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先后领导完成朝鲜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试制任务;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钢研制任务,为我国合金钢系统建设开创先河。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篇4】

留学期间,吴自良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 Ba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 Smoluchowski)教授攻读冶金博士学位。

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激动万分,面对新中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在美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极具发展前途的工作,着手准备回国。

但受国际环境制约,他的回国之路历尽艰辛。在坚定的信念和不停的努力下,终于在1950年冬,他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转途香港回国。

1956年,新中国处于建设用人之际,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国家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任务。研制原子弹,是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有效途径。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他担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研制工作。

吴自良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故事【篇5】

吴自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九岁进私塾,后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和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35年,他考入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为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洋大学内迁,吴自良随迁并完成了学业。

1943年,在大姐的资助下,他自费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深造,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吴自良的成长和科研事业深受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自良深厚的爱国情怀,在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奉献的抉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的初心,也从未放弃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这一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召唤,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不久后,吴自良接到了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这一邀请无疑是他回国路上的重要推动力,让他看到了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

当时,吴自良在美国拥有汽车、洋房等优厚的物质条件,并且有着发展前景大好的工作机会。然而,面对祖国的召唤和国家的需要,他毅然决定放弃这一切。为了回国,吴自良不得不冲破重重阻挠,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等地,最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这一路上的艰辛和不易,更加凸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26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