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
2024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来了,感动中国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1
为了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专家组连续开展了三期以技术完善为主体内容的川香优506示范,均获得成功,产量稳定在10吨/公顷左右,其产量较当地产量增长了近三倍。并以低海拔缩短生期技术,采用“纯化+异地”方式,成功了低温影响导致结实率低的历史难题,有效解决了布隆迪中、高海拔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黄叶症药剂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为布隆迪近年水稻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授人以渔 推广中国经验,、
“有这样好的产量、这样好的效益,如何将它推广,让老百姓增产增收?”这是杨华德一直思考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布隆迪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带领团队对布隆迪稻作进行科学分区,研究完善各主要生态区栽培技术规程,利用当地资源进行育种,探讨完善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技术,主持编写《布隆迪水稻》专著,开启了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之旅。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2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右)和当地水稻(图片由杨华德提供)
2018年,在布班扎省林格4村,他带领专家组首创了“生产性投入基金模式发展杂交水稻(脱贫减贫)示范村模式”,并试点中国扶贫经验,集中资源,打造减贫示范村,成立布隆迪班扎省基航加县青年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他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14个省56个示范村,单季种植面积2800公顷,单季增产1.4万吨,全年增产2.8万吨,数万人从中获益。
《探索“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水稻种植助力当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减贫案例》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业专家的智慧和力量。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3
2016年,杨华德在布隆迪试种的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水稻单产历史,同时创下非洲水稻高产纪录。为解决水稻品种抗病性差,药剂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杨华德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川香优506”,其产量较当地之前的产量翻了接近三倍。
此外,他还带领专家组成功解决了布隆迪中、高海拔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问题及低温影响导致结实率低的历史问题,为布隆迪近年水稻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要扭转落后的观念,就得亲自实践给他们看。”在杨华德看来,要在布隆迪更好地进行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培养技术人员、扩大群众基础很重要。
在布工作期间,杨华德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主研发培育,攻克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着力提高水稻产量。通过“感情牌、技术牌、参谋牌”多管齐下,多次组织现场培训和现场实操示范,他率领组员圆满完成了农业调研、现场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各项援助任务,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成功将布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实现了飞跃性的增长。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4
杨华德还探索创建了杂交水稻示范生产投入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布试点中国扶贫经验,有效提升了14个水稻种植省22个示范村农民收入,示范村村民纯收入提高近5倍,首个示范村(林格4村)已成为布隆迪国家脱贫典型。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援布七年,杨华德把他乡当故乡,践行援外初心,结出累累硕果,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先进本色,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冲锋在前,勇担重任,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5
在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杨华德团结带领组内专家,帮助解决当地稻瘟病、黄叶症等历史性难题,实施种子工程,促进布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左右升至9—10吨/公顷。在布建立56个减贫示范村,首个减贫示范村已实现脱贫;共培养110余名青年带头人,点燃了布隆迪农业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借助中国技术和专家带动,布水稻总产量三年间增幅达365%,受益人口超三万人。
布方高度肯定中国农业专家为布实现农业发展愿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布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五次亲临项目点视察,对专家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杨华德组长国家功勋证书。布农业部两次为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颁发突出贡献奖。减贫示范村和青年带头人等模式得到国内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已在非洲推广至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
国际交流中心已连续实施六期援布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本期项目聚焦水稻专业,以“示范村建设”“青年带头人培养”“种子生产”等任务为重点,努力为深化中布农业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6
“我觉得我必须得让杨华德来参加我的婚礼。我要让我的父母家人朋友们看到,是谁帮我走到今天。”艾力斯特说道。
“深入田间地头,总是和农民们在一起。”这是布隆迪当地人对中国专家的普遍看法。在杨华德看来,没有一手的资料,没有一手的试验研究,就不可能拿出任何的技术指导规范或是意见,中国专家是深入到第一线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2年,布隆迪的水稻平均亩产由300多斤增至1300多斤,全国稻谷产量由5万余吨增至25万多吨。
杨华德《感动中国》事迹汇总精选篇7
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杨华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5年,在圆满完成援莫任务后,他再次前往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项目”。
为解决布隆迪粮食安全问题,杨华德和专家组成员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他们团队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定试种方案。最终,他们连续开展了三期以技术完善为主体内容的川香优506示范,均获得成功,产量稳定在10吨/公顷左右,其产量较当地产量翻了接近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