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
2023《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大家了解哪些呢?感动中国是传播正能量、实践善行的一种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大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
北京时间13点30分,记者联系上在布隆迪的杨华德时,他正在基地忙碌。听说记者来自家乡内江,他爽快地将普通话切换成了四川话。
1964年,杨华德出生于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他还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的水稻产量很低,当时的隆昌县农业局就派了一个农技员到村里驻点,解决水稻生产中的问题,当年实现产量翻番。杨华德家里放稻谷的柜子,往年收获的粮食只占其一半的空间;那年,柜子被装满了,粮食还有剩。这件事也让杨华德萌生了学农的想法。
因为家中贫穷,初中时,杨华德辍学了一年。在校长的鼓励下,他重返校园,一路高歌猛进,考上了研究生。“当我看到布隆迪的孩子挨饿失学的时候,感同身受,真心想帮帮他们。”用杨华德的话来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2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1200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只有130多万公顷,90%的人口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布隆迪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
初到布隆迪,专家组调研后发现,布隆迪山区沼泽地水稻平均产量只有1.8吨/公顷,即使是平原区,水稻产量也只有2.8吨/公顷,因为缺乏效益,很多土地荒芜。
2016年4月,专家组在林格四村试种7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其中,超级稻“Y两优900”最高产量达到13.86吨/公顷,不仅打破了布隆迪水稻高产的纪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当地的潜力,收获前后引来周边大量民众参观,在当地引起轰动。
除了超级稻,专家组还在当地推广了四川杂交水稻品种——“川香优506”,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每公顷的产量可达9吨—10吨。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3
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在布隆迪长达八年之久的奋斗,在他的内心,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经常有人问我: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布隆迪?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杨华德说,在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的稻田寄托着布隆迪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也饱含着中国农业专家传授技术、共筑友谊的情怀。他与同事们愿同布隆迪人民继续耕耘中布农业合作的沃土,帮助更多当地人过上幸福生活。
在谈到接下来的援助任务时,杨华德表示:“将继续弘扬新时代援外人精神,展现援外人的使命与担当,对标布隆迪2029年实现粮食安全、建成区域性水稻强国目标,在加大示范村建设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水稻技术推广和种子工程上来。”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4
布隆迪为农牧业国家,国家收入的70%来自农业,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来到布隆迪后,杨华德以解决布隆迪粮食安全问题为重点工作任务,研究制定了布隆迪杂交水稻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带领农业专家组深入布隆迪各省田间、村庄开展考察调研,紧密结合布隆迪当地土壤、光照、水肥等实际,发挥技术创造性优势,通过品种升级、改良式旱育秧、应用群体调控技术以及增加施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肥水管理,在提升产量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2016年,杨华德在布隆迪试种的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水稻单产历史,同时创下非洲水稻高产纪录。为解决水稻品种抗病性差,药剂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杨华德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川香优506”,其产量较当地之前的产量翻了接近三倍。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5
杨华德是四川内江人,现任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13年10月,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援非高级农业专家;2015年至今,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带领农业专家组成员,为当地实现粮食安全、农民减贫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杨华德也因此入选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1200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只有130多万公顷,90%的人口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布隆迪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为了改变布隆迪农民的境遇,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开始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在中国专家组的指导下,布隆迪示范地块的水稻产量迅速提升,创造了非洲水稻高产的纪录。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6
“大家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作为代表获此殊荣深感荣幸。”获奖后杨华德告诉记者,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在非洲大地大有用武之地。
此外,他还介绍了近期工作重点,将大力发展当地示范村,启动布隆迪现代种子产业园建设,同时将农业示范中心建成布隆迪农民致富中心等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杨华德的颁奖辞写道,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是中非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中国农业走出国门,越来越被广泛认知。
4月9日,记者从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获悉,四川向非洲国家派遣专家主要是南南合作项目和援非高级专家项目。
《感动中国》杨华德个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7
高80级喜借东风,杨华德被编入快班,王荣贵担任班主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10年,使学生少学了许多东西,基本处于同一起点;面向祖国的召唤,谁先觉悟投入学习,谁就获得考上大学的先机等。注重在学生中挖掘树立各类榜样,尤其是勤奋用功、讲究方法、互相帮助、形成快速进步的学生集体。
新修教室从瓦缝里飘进了雪花;认真学习的同学背上有蜘蛛结网,都丝毫没影响大家学习。班上张宗芬考入吉林工大,保持刻苦钻研、学业优异,先后被院刊和光明日报赞誉为“山沟沟飞出了金凤凰”。在吉林工大读硕升博,再到美国读博,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技术总监。曾廷英高考没发挥好,考上师专函授升本,再考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和清华博士研究生,成为美国访问学者、副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杨华德绵阳农专毕业,在职考上广西农学院读硕,任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后成为威远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当援非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杨华德没有丝毫犹豫。2013至2014年,他被选派赴莫桑比克执行援莫第一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完成任务后的2015年,51岁的杨华德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农业援布高级专家组。抵达布隆迪的第一天,杨华德就被道路两旁破旧的民房和赤着脚乞讨的孩子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