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

| 徐球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是什么样的呢?黄纬禄有哪些科学研究成果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2024关于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篇1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11年11月2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篇2

黄纬禄不仅是优秀的技术专家,也是善于统筹协调的科技工作物领导者。他一贯倡导技术民主、集思广益,注重倾听和吸纳不同意见。

“巨浪一号”研制涉及19个省市、10个工业部门,主要组成横跨5个研究院、3个研制基地,承担任务的单位多达109个。黄纬禄从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想法,而是听取各方的意见,将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总结后再行决定。

在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重大难题的紧要关头,黄纬禄果断决定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要求大家都把余量拿出来,再分散难点。他明确指出,风险要共同来承担,不能出了问题时相互指责、埋怨。他还明确表示:“作为总设计师,有问题我首先要承担责任。”黄纬禄就是这样,始终身体力行、敢于承担责任。他大力倡导的“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个共同”原则,已经成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金科玉律”成为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的法宝。有专家称,黄老的民主思想和‘四个共同”方法对“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巨浪一号”前期的几次试验中 射程达不到设计要求,原因是导弹超重了。经过分析,是控制系统根据总体给出的各个分系统的最大偏差。将某指标值设计为实际值的5倍,使系统总体不堪重负、最后,黄纬禄拍板,将指标设计用量调低。在作决策时,黄纬禄强调:有责任我负责,成功了是你们的!”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篇3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的人生格言,黄纬禄把品德看得比技术更重要。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他都非常尊重;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出差三条”:只要能走出去就行,只要有饭吃就行,只要有地方睡就行;在试验基地,他坚持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他严格执行自己的“用公车三不”:私人外出不用车,接送亲友不用车,家人有事不搭车。

在同事眼里,他是大家的良帅益友。航天科工二院原型号副总师陈福根说:“他是我们敬重的老专家。他跟我们一起工作,一起跑步、游泳、下棋,做智力题。他总是那样亲切温和,坦诚待人,让你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跟他一起工作,心情很舒畅、很愉快、很幸福.....”

秘书吕慧英说:“他总是笑眯眯的,总是以商讨的口气跟你讨论问题,开会时总是坚持早早就到会场。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总是给人信心。”

黄纬禄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悉心指导,桃李满天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初.航天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黄纬禄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挽留了许多中国导弹事业的年轻人才。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导弹研制队伍的骨干力量。

黄纬禄用无限忠诚和全部生命铸就了“导弹人生”的辉煌,他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国防事业的伟大丰碑 他的精神也将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攀登新的世界高峰。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篇4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发现,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巨大的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顶着阵阵风沙,黄纬禄站在了这个正在由几百个工人开挖的土坑前,眉头紧锁。后来,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

这样就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研制经费和时间。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准备了十几年之久,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介绍篇5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史上及其重要的转折点。随后,黄纬禄参加了“东风二号”的研制,1964年,我国的“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它使我国的核导弹发射有了坚实基础,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我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成功实现了“两弹结合”,但由于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机动隐蔽性差,很难实现二次核反击。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工作启动。1970年夏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黄纬禄带领着技术人员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导弹落水深度试验”。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模型导弹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坚持和大家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同志们说:“解放军是虎,固体导弹是翼,有了它,解放军就如虎添翼”。

我国导弹潜射试验在公海进行。发射后导弹窜出海面飞向天空,正当大家都以为发射成功时,不料仅仅过了数十秒,它却像天女散花一样在空中自爆了。这个打击对他们实在太大,黄纬禄茶饭不思,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短短的半个月里,体重降了11公斤。

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说:“我就记得我父亲出差回来,人好像瘦的都走形了,我不知道他掉了多少斤,但是觉得回来的人好像比原来缩下去一大块,他的表情很严肃,真的是好多天一句话都不说。”

25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