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
2025年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黄纬禄院士的科研故事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精选篇1)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
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
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8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赴英,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毕业,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获硕士学位。
1947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他献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生涯。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他还是五院第一届科技委的委员。
1965年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后,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精选篇2)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11年11月2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精选篇3)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中国“东风”等型号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控制系统都有他的参与。
20世纪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还布置并完成了关键预研项目,为中国第二代的弹道式导弹实现固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精选篇4)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缅怀黄老总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他始终坚持胸怀祖国,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注重民主、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严己宽人、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忠诚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境界。(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西玲评)
其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网评)
黄纬禄导弹和火箭专家事迹(精选篇5)
1947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的黄纬禄,拒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纬禄和所有技术人员一样,下定决心,豁出性命也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先后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虽然它们的威力很大,但都面临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问题。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的研制势在必行。
1970年,54岁的黄纬禄被安排到潜地固体战略导弹总体部任职。收到任务后,黄纬禄二话没说就去报到了。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黄纬禄利用一切时间从基础学起,即使到了夜晚,他和战友们依然在办公室和图书馆挑灯夜战。
1970年7月,黄纬禄带领研制团队顶住酷暑,在南京长江大桥反复进行潜艇模拟弹落水试验。他们用无数的汗水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为潜地导弹研制工作跨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