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

| 徐球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黄纬禄做出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篇1

曾经一个少年目睹了敌军的轰炸,他说:我们国家要是有这个东西也不会被人欺负的那么惨。多年以后他造出了导弹。

这个人便是黄纬禄。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祁连山下,高寒缺氧的青海金银滩草原被选中作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这里迎来了大批定居者。他们隐姓埋名、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事业中。从此,荒凉的金银滩,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何泽慧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的怀抱。钱三强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为核聚才,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有“满门忠烈”之誉。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篇2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自动控制、火箭技术专家。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兼)、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研究员等。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篇3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研制初期,面临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但年近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最终,他们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篇4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中国“东风”等型号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控制系统都有他的参与。

20世纪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还布置并完成了关键预研项目,为中国第二代的弹道式导弹实现固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黄纬禄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事迹篇5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纬禄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殊不知,航天二院最初在推选黄纬禄为候选人时,他表示拒绝,“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设计师就总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甚至提出主动退出评选,态度十分坚决。

院里拗不过他,只好推选了另一位同志。但由于该奖项的至高性,对参评资格有严格要求,最后,黄纬禄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奖项。

一次,在某型导弹发射前的最后测试中,仪器出了故障,必须更换。导弹已立在发射架上,气温低至零下20℃。舱内已装上火工品,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爆炸,方圆数百米都将成为火海。

试验队找来抢险经验丰富的陆茂清师傅。陆师傅只穿一件毛衣就爬上了发射架顶端。为安全起见,发射架周围不允许留人,正当陆师傅准备开工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立在寒风中眺望着自己。

陆师傅急了,“黄总,这儿危险,您快走吧。”

黄纬禄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陆师傅,说:“我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工作,我在这儿陪着你。”

已加注的有毒推进剂,冒着黄烟直往鼻子里钻,呛得陆师傅和黄纬禄不停地咳嗽。但无论陆师傅怎么劝,黄纬禄始终只有一句话:“不,我陪着你。”

天寒地冻中,黄纬禄就这样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陪着陆师傅将险情彻底解除。

有好处退下来,有问题冲上去!

这,就是黄老总!

25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