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新鲜出炉,黄纬禄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精选篇1

1965年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后,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82年改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

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

70年代初,他担任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技术负责人,1979年被任命为这一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这一型号工程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第一完成人。

黄纬禄还曾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1年11月23日晚,我国著名航天专家,“航天四老”之一的黄纬禄院士在京不幸逝世,享年95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精选篇2

黄纬禄转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开始从事由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的仿制工作,主管控制分系统。导弹技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都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也相当落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部门都还是空白。控制分系统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更多,作为控制专业的设计部主任、控制分系统仿制技术负责人的黄纬禄深知责任之重大,他知难而进,凭借他扎实而深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刻苦钻研的勤奋精神,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进行深入的原理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和各种试验,兢兢业业、百折不挠,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仿制任务。

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研制中,他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直接主持和参加了控制分系统和整个型号的研制、试验工作。特别是在首发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后,他亲自参加故障分析工作,对控制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的结果,进行了修改设计,解决了导弹飞行中弹体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问题。其他如总体、发动机、弹体结构等分系统,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与地面试验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修改。经过修改后的第二发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进行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同事从实战需要和技术可行性出发,提出了将这一导弹易受外界干扰和地形限制的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改为惯性控制系统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得以实现,从而改善了导弹的机动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并为后续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

尔后,他又先后负责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在中程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完全补偿理论”,纵向采用捷联式制导系统,横向采用陀螺背表系统,姿态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想。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精选篇3

缅怀黄老总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他始终坚持胸怀祖国,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注重民主、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严己宽人、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忠诚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境界。(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西玲评)

其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网评)

《黄纬禄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一文中评价到:“黄纬禄突出体现了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共产党员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黄纬禄同志生平》中表示:“黄纬禄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黄道群精彩讲述“我的父亲黄纬禄”》推荐理由中表示:“黄纬禄院士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他身上所体现的献身航天、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发扬民主、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光明网在《【可视化】黄纬禄: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一文中用“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表达了对中国导弹事业的满腔热忱。”高度评价黄纬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精选篇4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2011年11月23日晚,黄纬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黄慎闻是前清秀才,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又擅长诗词歌赋,是当地很有声望的老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很严格。黄纬禄深受父亲刻苦攻读、严谨治学作风的影响,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936年8月,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然而,黄纬禄刚在南京求学一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央大学搬到了重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事迹精选篇5

这“四个共同”,是航天人也是航控人当仁不让的团队精神,最早提出这四个共同的就是曾任十二所所长的黄纬禄院士,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被誉为新中国四大运载火箭专家之一。黄纬禄大力倡导的“四个共同”原则,如今已成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金科玉律”,成为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的法宝。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36年8月考进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重庆,1940年8月毕业获得工业学士学位,直接分配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怀着科学救国梦想的黄纬禄从重庆前社英国,黄老先从重庆坐飞机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才筹划进一步的求学之路。

最终于1943年5月赴英,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毕业以《双路无线电通信》论文获硕士学位。

黄纬禄1947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任北京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12月奉命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事业的战斗生涯,踏上了中国铺向太空的新长征路。

25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