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

| 徐球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新鲜出炉,周光召事迹里大家最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1】

1947年,周光召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1961年2月,他奉召回到祖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基本粒子和统计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9月,周光召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前去参加了会议。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会间,许多科学家在讲话中,表达了发展中美科学合作和友谊的强烈愿望。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2】

周光召他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极富远见的战略科学家。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巨大努力。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撰文回忆称,“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

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他身体力行推动科普工作,直接领导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通过设立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推动制定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在担任“973”计划顾问组组长的13年间,他同样倾注大量心血,提出一系列有前瞻性的构想,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973”计划的辉煌成就,这也是其对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所担当的历史之责。

为了国家需要,周光召三次放弃自己专注的科研事业,但无论身在哪个岗位、哪项工作,他首先想到的永远是祖国和人民。饶毅曾言:我非常佩服周光召先生,他是中国近三十年最杰出的科技界领袖,他是一位有多种才华、成就卓著的智识分子。

1996年3月,因周光召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在无垠的宇宙深处,这颗星至今闪耀,它不仅是天际的一抹光亮,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3】

周光召回国前,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曾一度陷入困境。理论计算表明,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总是小于在原子弹设计初期苏联专家留下的教学模型框图。中国科学家历时一年多,经历9次繁琐计算后还是得不到与苏联专家一致的数据。彭桓武请周光召复查之前的计算数据。周光召仔细地检查9次计算结果后认为计算没有问题,怀疑苏联专家数据的可靠性。他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求出炸药所做出的最大功,从理论上证明用特征线法所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证明苏联专家数据是不正确的,结束了近一年的争论,使得中国原子弹研制继续向前推进。随后,中国科学家逐步获得原子弹爆炸过程的清晰物理规律,原子弹设计工作得以全面展开,于1963年底交出包括结构、尺寸和材料的理论设计模型,然后经过工程设计、部件加工、实验室中各种冷试验、装置组装、核装置运往试验场进行热试验。

1964年10月15日, 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 等待起爆。此时, 在北京留守的周光召突然接到前方的指示, 要求他把一些重要的过程重新计算一遍。而当时大多数技术数据已经被送到了试验基地, 于是他仅凭着记忆对早期工作进行了重新演算, 并在回复有关领导的备忘录上签字“建议按原计划试爆”。随即, 东方地平线上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也试验成功。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 周光召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后来, 每当谈及自己对研制“两弹”所作的贡献时, 周光召显得极为淡然和低调。他说:“我一直认为, 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 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 是10万人以上的共同工作。而且不能出一点差错。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看来, 每一项工作都很难分得出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没有出问题, 就表示我们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 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4】

中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科学院,而苏联模式是“一个与工业生产相脱离的而且本身不流动的模式”。周光召很清楚,苏联的科学技术在某些理论领域达到世界前列,但它的很多科学技术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在中国显现。

周光召把问题症结引向了体制层面。他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对科技发展有更大的激励。假如中国所有的企业都不是30年一贯制,而是从市场、从顾客的要求出发,就必然要更新产品,必然对技术革新提出新要求,这就必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机会。

“如我们科学院的同志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管理方法上来一个根本性变革,那在全国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有很多研究所可能会走向萎缩。”周光召随即介绍了美国、苏联的科技发展模式,还有中间的德国、日本模式,并提出“思考中国的模式”。

周光召当时提出“以进攻的姿势”“适应新形势”,也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例如,根据科学院研究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而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建立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所,把科学院建成全国的自然科学研究综合中心,面向全国吸引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办公司,但不要忘记办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发展中国科学和经济服务。

“光召在1985年1月中科院工作会议上谈到的对中科院改革的想法,就是后来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设计思路。”郭传杰说。

当时社会盛行“实用主义”,计算所里那些曾为“两弹一星”研发贡献关键作用的大型计算机此刻不过是“一只只不会下蛋的公鸡”,不能转化为商品,不能创造利益。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人物事迹【篇5】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生前,他是“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元勋,毅然回国时,物理学界的人说他“如不回国,再工作下去可得诺贝尔奖”。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有学者曾撰文回忆,“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他确立了所长负责制。这个改革,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迄今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的挚友李德元说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学生吴岳良感念他的宽厚,一位曾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科研工作者说,“从他身上,我才知道大科学家该是什么样。”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与许多物理学界的科学家交情颇深,其中就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三人相识数十年。

2019年,在周光召九十寿诞之际,杨振宁亲临现场,回忆了他与周光召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史。杨振宁表示,“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非常容易使人喜欢、尊敬的人。周光召一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自己的评价,周光召则谦虚地表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10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26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