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黄纬禄的事迹同学们知道吗?黄纬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做出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篇1】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殊不知,航天二院最初在推选黄纬禄为候选人时,他表示拒绝,“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设计师就总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甚至提出主动退出评选,态度十分坚决。

院里拗不过他,只好推选了另一位同志。但由于该奖项的至高性,对参评资格有严格要求,最后,黄纬禄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奖项。

一次,在某型导弹发射前的最后测试中,仪器出了故障,必须更换。导弹已立在发射架上,气温低至零下20℃。舱内已装上火工品,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爆炸,方圆数百米都将成为火海。

试验队找来抢险经验丰富的陆茂清师傅。陆师傅只穿一件毛衣就爬上了发射架顶端。为安全起见,发射架周围不允许留人,正当陆师傅准备开工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立在寒风中眺望着自己。

是黄老总!

陆师傅急了,“黄总,这儿危险,您快走吧。”

黄纬禄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陆师傅,说:“我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工作,我在这儿陪着你。”

已加注的有毒推进剂,冒着黄烟直往鼻子里钻,呛得陆师傅和黄纬禄不停地咳嗽。但无论陆师傅怎么劝,黄纬禄始终只有一句话:“不,我陪着你。”

天寒地冻中,黄纬禄就这样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陪着陆师傅将险情彻底解除。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篇2】

在我国战略导弹事业的每个里程碑上,都镌刻着一个名字——黄纬禄。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而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集中地反映了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研制初期,面临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篇3】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是那一代航天人发自心底的誓言;甘愿隐姓埋名,牺牲奉献,甚至在自己的设计图纸上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是那一代航天人的宝贵品质;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忠于国家,绝对保密,是那一代航天人铁一般的纪律。因此,黄纬禄和当时其他许许多多的专家一样,一夜之间便从家庭中消失了,从亲朋好友中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黄纬禄在负责国防部五院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这是导弹的“中枢神经”,在导弹飞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专家的撤离使得中国导弹研制雪上加霜,但黄纬禄和他的团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自主研发。他们没有大型计算机,只有一部手摇计算机,所有的计算都要靠人工完成。面对困难,黄纬禄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中国的导弹事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进行试验和计算。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重大突破。1964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中程导弹“东风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黄纬禄深知,只有不断提升国家的军事科技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安全和独立。1970年,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中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开启了新的挑战。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篇4】

1982年10月的一天,靠近中国的太平洋西部海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即将再次进行潜地导弹发射。

发射前最后一晚,黄纬禄巡查了所有环节,确认万无一失。深夜,来自北京的紧急电话将他叫醒:“成功的把握有几成?是否要考虑推迟?”

黄纬禄的思绪回到几天前:第一发导弹试验失败像一座大山压在所有人心头。因要追查责任,研制人员都人心惶惶。

此时,黄纬禄站了出来,“我是总设计师,我负主要责任。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打好第二发!”

卸下了心理包袱,大家将精力集中在查找原因上。很快,分析查找出原因,并采取了改进措施,还为此前一位“背锅”的潜艇操作手“平了反”。

由于迅速查清原因,在禁海公告时间内,争取到宝贵的第二次发射机会。

一定能保证百分百成功吗?

如果按上级要求,中止发射,黄纬禄将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但不仅本次发射任务 “泡汤”,在外国卫星和船只的密切关注下,毫无疑问会给国家造成不利政治影响。

夜,如此静谧,只能听到滴答声和心跳声,几次伸向电话机的手又收回来。黄纬禄稳了稳心神,将所有环节和参数在脑海里再次回顾。最终,他镇定地拿起电话报告:“所有问题均已考虑完备,建议按时发射!”

片刻后,他等来了上级回复:“尊重第一线同志的意见。”

10月12日下午,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稳稳地直飞蓝天。

“弹头命中预定海域!”

十年磨一剑,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成功了!也加快了我国拥有完整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步伐。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篇5】

上世纪70年代初,为研发中国的潜地导弹,几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国的黄土高原上正热火朝天地建造着能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的“陆上水池”。

担纲技术总负责人的黄纬禄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工程现场详细查看,随着对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虑越来越大:原来,按照外国模式,潜地导弹在上艇前必须经过陆上水池试验,但团队经过充分论证后发现,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拟水下环境,耗巨资建设这样一个工程,有没有必要?

当时,摆在黄纬禄面前的研制条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无其他办法。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指标性能、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抱定这样的念头,黄纬禄和同事们从科学性和经济性出发,对导弹的试验流程再次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建议:取消陆上水池试验,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搞模型弹投放试验!

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了轰动。研讨会上,黄纬禄慎重地阐述了详细方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听后拍案叫绝。最终,黄纬禄的“金点子”得到批准,陆上水池建设被取消。此举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上亿资金,还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

1970年7月的一个夜晚,南京长江大桥突然宣布戒严,潜地导弹的模型弹试验在酷暑中如期开始并终获成功。与国外同类型号相比,黄纬禄等人提出的“台、筒、艇三步走”试验程序“又快又省”,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潜地导弹试验新路。

历经十余年的研制,在型号团队集智攻关下,1982年10月12日下午,潜地导弹如蛟龙跃出水面,喷吐着白色的云柱直刺长空,“巨浪一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6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