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是怎样的呢?黄纬禄的事迹同学们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精选篇1)
研制“巨浪一号”面临诸多挑战,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诸多困难使得项目推进步履维艰。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作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此举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的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在一次试验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进行弹体落水试验。尽管试验环境恶劣,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克服了各种困难。1982年秋,在潜地固体导弹遭受第一发失利时,试验队员们忐忑不安。第二发能否成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黄纬禄经过再三的分析、比较、权衡,最终决定按时发射。在他的领导下,第二枚导弹发射成功,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黄纬禄作为总设计师,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管理上创造性地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理念。这一理念在“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凝聚了团队的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黄纬禄的一生,是对国家航天事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以其崇高的品德感染了无数人。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强国之梦不懈奋斗。
黄纬禄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品德比技术更重要。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对工作一丝不苟,对青年人更是厚爱有加。他的家常常成为办公室和课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精选篇2)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研制初期,面临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但年近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最终,他们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精选篇3)
20世纪40年代初,20多岁的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中国研制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
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发现,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巨大的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精选篇4)
黄纬禄,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他是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20 世纪中叶,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黄纬禄毅然投身于导弹研制事业。那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资料匮乏,一切几乎从零开始。但黄纬禄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导弹的征程。
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导弹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的突破,黄纬禄都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了让中国的导弹能够早日翱翔蓝天。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更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他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始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
黄纬禄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成功研制出了先进的导弹,更在于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拼搏奋斗。他是国之脊梁,是中国导弹事业的不朽传奇。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的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典型事迹(精选篇5)
黄纬禄,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是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这是黄纬禄留下的绝笔。南华大学组织的“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北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的获得者。“父亲不顾病重,同意接受采访。极度虚弱的父亲基本无法写字,但为了满足师生们的迫切愿望,还是拿起了笔。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握住他的手,把笔尖移动到可以写字的位置上很艰难地完成。”黄道群哽咽地讲述着。
1957年底,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东风二号”开始研制时正赶上处在全国的大饥荒年代,粮食供应特别短缺。在国防部五院,饥饿导致有的人“上楼梯两手扶栏杆,蹲厕所两眼冒金花”。晚上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那时,黄纬禄发明了“抗饿新疗法”,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就把裤子上的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再咕咕叫,再勒紧一个扣……
研制人员所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黄纬禄的消化道溃疡日趋严重。那时为了研制导弹,他有病顾不上治疗。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黄纬禄白天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胃酸加剧的溃疡疼痛,夜间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